业界动态
黄河三角洲,如何成为“鸟类的国际机场”?,花米草,湿地,自然保护区
2024-07-14 09:15:53
黄河三角洲,如何成为“鸟类的国际机场”?,花米草,湿地,自然保护区

芦苇摇曳,群鸟飞腾,泥沙堆积起新生的湿地,三角洲成为上万(wan)只(zhi)珍稀(xi)鸟类的中转站(zhan)、越冬地和(he)繁殖地。经过多年的精心治理,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国家(jia)级自然保护(hu)区(qu),已成为国内(nei)外(wai)专家(jia)赞誉的“鸟类的国际机场(chang)”。

上世纪90年代,黄河三角洲建(jian)立保护(hu)区(qu)。经过治理保护(hu),近年来保护(hu)区(qu)新增淡水沼(zhao)泽湿地7.4万(wan)亩(mu),总面积超过30万(wan)亩(mu),为鸟类繁衍生息提(ti)供(gong)了多样栖息地。

根据最新监测,自然保护(hu)区(qu)鸟类已经增加到373种,连续两年东方白鹳繁殖数均超过450只(zhi),黑嘴(zui)鸥繁殖数稳(wen)定在1万(wan)余(yu)只(zhi),丹顶鹤2022-2023年度越冬数量达到389只(zhi)。

今年6月下旬,新京报记者参(can)加由(you)全国人大(da)常(chang)委会办公(gong)厅牵头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采访团,走进山东东营,探访了黄河三角洲国家(jia)级自然保护(hu)区(qu)。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推动黄河保护(hu)法全面实施”。在实地采访中,记者看到,这片曾被入侵(qin)物(wu)种互花米(mi)草(cao)侵(qin)蚀的盐(yan)沼(zhao)湿地,从“绿色沙漠”变成岸美滩净、鸟类群居(ju)的淡水湿地。

黄河三角洲国家(jia)级自然保护(hu)区(qu)为鸟类繁衍生息提(ti)供(gong)了栖息地。受访者供(gong)图

精细(xi)化修复,黄河三角洲成为“中国东方白鹳之乡”

东方白鹳,作为一种大(da)型鸟类,对筑巢的要(yao)求(qiu)很(hen)高,它们倾向于在高大(da)的乔木(mu)上建(jian)巢。然而受盐(yan)碱化影响,大(da)型树木(mu)难(nan)以在黄河三角洲生长。针(zhen)对东方白鹳的习性,2010年开始(shi),保护(hu)区(qu)专门为东方白鹳建(jian)起了“免费的公(gong)租房”,人工招引东方白鹳来保护(hu)区(qu)繁衍栖息。

中科院(yuan)沈阳应用生态研究(jiu)所生态学博士、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,“随着湿地修复理念和(he)技术的进步,我们逐渐由(you)粗(cu)放型转化为精细(xi)化的保护(hu)和(he)修复。比如,针(zhen)对适合鸟类栖息的淡水沼(zhao)泽湿地,我们会首先引黄河水进行生态补水,再营造不同的生态环境。”

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(jia)级自然保护(hu)区(qu)于1992年10月由(you)国务(wu)院(yuan)批准建(jian)立,总面积1530平方公(gong)里,分南北两个部分:南部区(qu)域位于现(xian)行黄河入海口处,面积1045平方公(gong)里;北部区(qu)域位于1976年黄河改道前的入海口处,面积485平方公(gong)里。自然保护(hu)区(qu)以保护(hu)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(he)珍稀(xi)濒危鸟类为主,2013年列入国际重要(yao)湿地名录(lu)。

谈到保护(hu)区(qu)的治理,赵亚杰颇为感慨。他告诉记者,从2002年开始(shi),当地就(jiu)致力于湿地修复,一开始(shi)是简单做一些(xie)围(wei)坝(ba)引续黄河水,后期(qi)则由(you)粗(cu)放型修复逐渐转化为精细(xi)化的湿地保护(hu)和(he)修复。

“我们综(zong)合运用三种修复模式进行湿地修复和(he)生物(wu)多样性保护(hu)项目。首先,对互花米(mi)草(cao)进行综(zong)合治理,为鸟类繁衍生息提(ti)供(gong)了多样栖息地。其次,建(jian)成了‘引、输、蓄、排’科学生态补水体系,引水能力由(you)不足40立方米(mi)/秒提(ti)高到131立方米(mi)/秒,近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.75亿立方米(mi),维持(chi)了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。我们还构建(jian)了‘河—陆—滩—海’连通(tong)体系,连通(tong)水系115公(gong)里,疏通(tong)潮沟76公(gong)里,恢复了黄河与海洋的水文连通(tong)。”赵亚杰说。

“由(you)于生物(wu)多样性不断丰(feng)富,这里被誉为‘中国东方白鹳之乡’‘中国黑嘴(zui)鸥之乡’,也成为全球丹顶鹤重要(yao)越冬地。”

清除入侵(qin)植(zhi)物(wu),“绿色沙漠”不见了

赵亚杰所说的“互花米(mi)草(cao)”是一种全球性入侵(qin)物(wu)种。

黄河三角洲国家(jia)级自然保护(hu)区(qu)规(gui)划(hua)建(jian)设科科长周立城(cheng)告诉记者,大(da)约(yue)从2010年开始(shi),这里的互花米(mi)草(cao)以每年增长约(yue)20%的速度大(da)幅扩张,最终面积扩大(da)到惊人的13.1万(wan)亩(mu)。据统计,全国11个沿海省份都发生过外(wai)来物(wu)种泛滥的情况,但黄河三角洲单片的面积是最大(da)的。

据周立城(cheng)介绍,互花米(mi)草(cao)的根系深度达到1米(mi)左(zuo)右,每平方米(mi)密度能达到200株(zhu)-500株(zhu),海藻床里的小螃蟹,还有小型底栖生物(wu)都难(nan)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。导致整个海岸看似绿油油,实际形成了一片“绿色沙漠”。

黄河三角洲是如何改变“绿色沙漠”面貌(mao)的呢?

2022年,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(hu)区(qu)实施湿地与生物(wu)多样性保护(hu)恢复项目。这是一项以治理互花米(mi)草(cao)为主的综(zong)合性生态保护(hu)修复项目,总投资(zi)3亿元,治理互花米(mi)草(cao)6161公(gong)顷、恢复盐(yan)地碱蓬1000公(gong)顷、恢复海草(cao)床50公(gong)顷、增殖底栖生物(wu)10公(gong)顷。

“我们主要(yao)采用‘刈割+围(wei)淹’的方式。首先,种子成熟之前把它割除,防止种子飘散。其次,划(hua)定一个区(qu)域,用充填膜袋(dai)把它整个围(wei)起来,涨潮时(shi)引入海水,深度在60厘米(mi)以上,连续围(wei)淹90天以上,通(tong)过连续围(wei)淹,致使其根系窒息死亡。”周立城(cheng)说。“另外(wai)就(jiu)是连续翻耕,通(tong)过翻耕将根系捣碎。”

由(you)于作业面积特(te)别大(da),乘(cheng)船(chuan)一来一回需要(yao)六七个小时(shi),时(shi)间都浪费在路上了。“我们带着干粮,连吃带住一次待10天。此外(wai),我们还在作业区(qu)里修建(jian)了50个安全台,以防在作业过程中遇到风暴潮等恶劣天气,可以用安全台来逃生。”周立城(cheng)说。

截至目前,东营已完成多项治理任务(wu),保护(hu)区(qu)内(nei)互花米(mi)草(cao)的蔓延扩张态势得到全面遏制(zhi),有效改善了底栖生物(wu)群落和(he)鸟类栖息环境,为国际候鸟迁飞保护(hu)提(ti)供(gong)了食物(wu)来源和(he)栖息场(chang)所。根据最新的监测评估结果,互花米(mi)草(cao)治理区(qu)的治理效果良好,植(zhi)被清除比例达99%以上,底栖动物(wu)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,栖息鸟类达到31种、8万(wan)多只(zhi),黄河三角洲地区(qu)生态系统的多样性、稳(wen)定性、持(chi)续性得到大(da)幅提(ti)升。

黄河口湿地经过了二十余(yu)年来的修复,如今的保护(hu)区(qu)近两年新增淡水沼(zhao)泽湿地7.4万(wan)亩(mu),总面积已超过30万(wan)亩(mu)。

治理盐(yan)碱地,东营打造“黄三角”经验

东营市是滨海盐(yan)碱地的代表性城(cheng)市之一,以前,农民(min)在盐(yan)碱地上种粮被称为靠天吃饭,不仅产量少、品(pin)质差,甚至面临撂荒。近年来,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盐(yan)碱地治理,取得明显成效。

据公(gong)开资(zi)料显示,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共有盐(yan)碱地341万(wan)亩(mu),占山东省盐(yan)碱地面积的38%,其中盐(yan)碱耕地196万(wan)亩(mu),是探索盐(yan)碱地综(zong)合利用的天然试(shi)验场(chang)。

2023年5月,由(you)山东省政府和(he)中国农科院(yuan)共同组织建(jian)设的国家(jia)盐(yan)碱地综(zong)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东营挂牌运行。据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(qu)科技创新局局长杨长军介绍,此前,在东营300余(yu)万(wan)亩(mu)的盐(yan)碱地中,未利用的不多,但已经开发的盐(yan)碱地,由(you)于土壤贫瘠,导致利用效率低,产能差。

中心以黄三角国家(jia)农高区(qu)为总部,在东北、西北、华北设立3个分中心和(he)16个试(shi)验站(zhan),构建(jian)起“全国一盘棋”的盐(yan)碱地综(zong)合利用协同创新体系。围(wei)绕盐(yan)碱地生物(wu)育种、产能提(ti)升和(he)生态化利用三大(da)领域,攻关突破了盐(yan)碱地生物(wu)育种、土壤改良与快速培(pei)肥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。

“具体来看,未利用的盐(yan)碱地改造需要(yao)3-5年的时(shi)间。科研团队通(tong)过对盐(yan)碱地施以生物(wu)肥加微生物(wu)菌剂,种植(zhi)经选育和(he)培(pei)育的绿肥植(zhi)物(wu)等方式,达到培(pei)肥土地,提(ti)高土壤蓄肥蓄水能力的目的。”杨长军说。

国家(jia)盐(yan)碱地综(zong)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提(ti)出,计划(hua)到2025年,培(pei)育耐盐(yan)碱作物(wu)新品(pin)种(系)80个以上,推广(guang)面积达到3000万(wan)亩(mu),带动1300万(wan)亩(mu)盐(yan)碱耕地质量普遍提(ti)升1-2个等级,单位面积综(zong)合产能提(ti)高25%以上。

新京报记者 吴为

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(yan)君
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