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“行进中国”调研行·活力青海|指尖上的高原非遗“守”艺人,技艺,湟中,传承
2024-07-07 06:23:50
“行进中国”调研行·活力青海|指尖上的高原非遗“守”艺人,技艺,湟中,传承

夏至过后,高原气温(wen)回(hui)暖,青海湟中非遗精品馆内,刚刚忙完农耕的藏毯手工艺人杨(yang)永良坐在一(yi)台织机前赶制订单。

裁剪(jian)、打磨、捻线、打结、平整……五颜六色的毛线穿梭在编(bian)织杆间,没过多久,一(yi)张花(hua)色精美的藏毯便慢慢延展开来。

杨(yang)永良正在编(bian)织加牙藏毯。人民网(wang)记者 杨(yang)启红摄

今(jin)年(nian)62岁的杨(yang)永良,是一(yi)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传承人。他谈到,入行50多年(nian)来,自己守护传统(tong)文化技艺的初心从未改变。

“我从8、9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藏毯编(bian)织技艺,由(you)我们当地羊牛毛编(bian)织而成的加牙藏毯,经过植物染色和(he)独特的编(bian)法,可以说供三代人使用都没问题(ti)。”杨(yang)永良说。

藏毯。人民网(wang) 况玉(yu)摄

“自古藏毯出(chu)湟中,湟中藏毯数加牙。”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,编(bian)织藏毯铁(tie)梳子拍打纺(fang)纱的声(sheng)音已延续了(le)上百年(nian)。

对于传统(tong)技艺的传承和(he)保护,杨(yang)永良信(xin)心满满:“我们加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(hui)这项技术。我自己现(xian)在也在工厂里(li)带徒弟,把藏毯编(bian)织的技艺传授给(gei)年(nian)轻人,希(xi)望加牙藏毯编(bian)织技艺永久地传承下(xia)去。”

塔尔寺酥油花(hua)、加牙藏族织毯技艺、湟中堆绣、湟中千户营高台、湟中银铜器制作及(ji)鎏金技艺、塔尔寺花(hua)架音乐……杨(yang)永良所在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,是非遗的“富矿区”。

湟中堆绣作品。人民网(wang)记者 杨(yang)启红摄

对于许(xu)多像杨(yang)永良一(yi)样(yang)的非遗传承人而言,传统(tong)技艺不仅是他们一(yi)生的事业,更(geng)传递着几代人的感情,传承着深(shen)厚的文化内涵。

“我们这个技艺是家庭传承下(xia)来的,到我这一(yi)辈是第(di)五代。”同样(yang)出(chu)生于西宁市湟中区的李延虎,是一(yi)名银铜器制作及(ji)鎏金技艺的传承人,从小(xiao)耳濡目染让他对鎏金技艺充满了(le)感情。

银铜器——暖锅。人民网(wang)记者 杨(yang)启红摄

据了(le)解,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(ji)鎏金技艺也有上百年(nian)历史,以图案精美、造型逼真、工艺精湛而闻名。2011年(nian),该技艺被(bei)列入第(di)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“银铜器制作及(ji)鎏金技艺工序繁(fan)杂,银铜器制作包括炼银、打样(yang)、錾刻、抛光等10多道工序。”李延虎介绍,每一(yi)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,所有的图案都是手工雕刻。

湟中非遗精品馆内展出(chu)的银铜器制作及(ji)鎏金技艺代表作品。人民网(wang)记者 杨(yang)启红摄

“手艺意味着缓慢与艰辛,但一(yi)定倾注了(le)工匠(jiang)的诚意和(he)对美好的追求。”李延虎表示,好手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希(xi)望传统(tong)技艺和(he)工匠(jiang)精神能够吸引更(geng)多年(nian)轻人传承下(xia)去。(万世成、熊旭、白波、李依环、杨(yang)启红、赵敬菡、霍(huo)雨(yu)佳、马天翼、许(xu)维娜、甘海琼)

发(fa)布于:北京市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