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9500元刚买的手机丢了,捡到者要价5000元才还,后又称“手机丢失”!法院判了,遗失物,邓某,所有权
2024-07-09 03:07:55
9500元刚买的手机丢了,捡到者要价5000元才还,后又称“手机丢失”!法院判了,遗失物,邓某,所有权

每经编辑 程(cheng)鹏

蛋糕店员工刚买的苹果手机不慎遗失,联系上捡到者后表示愿意支(zhi)付1000元感谢费,希望对方返还手机。然(ran)而,对方却要求支(zhi)付5000元,否则不愿归还。为此,该员工起诉至法院。

7月(yue)7日,贵州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这起案例。陈某系贵州石阡(qian)县城内某蛋糕店员工,今年2月(yue)在外出派送蛋糕时(shi),不慎将刚刚花(hua)费9500元购买的苹果手机丢失。随即,陈某在微信朋友(you)圈发布失物招(zhao)领,后得知该手机被邓(deng)某拾得,当即与对方联系,希望邓(deng)某返还手机,并表示自(zi)己愿意支(zhi)付邓(deng)某1000元表示感谢。然(ran)而,邓(deng)某却要求陈某支(zhi)付5000元,否则不愿返还该手机。无奈之下,陈某报警,派出所(suo)民警与陈某一同到邓(deng)某家中进行协商,邓(deng)某仍不愿返还手机。

▲法官办理该案。图据铜仁中院

为此,陈某起诉至石阡(qian)县人民法院。法院受理该案后,承办法官到邓(deng)某家中送达相关(guan)法律文(wen)书并对案件进行调(diao)查,邓(deng)某对拾得陈某手机事实表示认可,但认为该手机是自(zi)己捡到的,而不是偷盗或者抢劫而来(lai),因与陈某在沟通时(shi)存在言语(yu)冲突,表示如果陈某从石阡(qian)县城放火炮至自(zi)己家中才愿意返还手机。邓(deng)某还称,手机已经被其孙子玩丢了。

法院审(shen)理认为,拾得遗失物应(ying)当返还权利人,及(ji)时(shi)通知权利人领取,或送交(jiao)公安等有关(guan)部门。拾得人在将遗失物送交(jiao)有关(guan)部门前,应(ying)当妥善保管遗失物。因故意或者重大(da)过失致使(shi)遗失物毁损、灭失的,应(ying)当承担民事责任。邓(deng)某拾得涉诉手机后,应(ying)当妥善保管遗失物,并应(ying)所(suo)有权人之要求返还拾得遗失物。如今,邓(deng)某拒绝返还遗失物,并称已经将遗失物丢失,其行为已损害陈某的合法权益。邓(deng)某要求陈某从石阡(qian)县城放火炮至其家中才愿意返还手机的意见,严重违背公序(xu)良俗。

近(jin)日,石阡(qian)县法院到石阡(qian)县泉都街道银丰村(cun)宣(xuan)判这起不当得利纠纷(fen)案件,依法判决邓(deng)某赔偿陈某所(suo)遗失手机的经济(ji)损失8500元。法官表示,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诚(cheng)信精神的重要体(ti)现和公民应(ying)当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,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(xuan)择的基本价值标准。如企图将拾得的财物占为己有,还可能触(chu)犯(fan)法律。

据北京日报2023年12月(yue)的一篇报道,日常生活中,遗失或拾得他(ta)人物品的情(qing)况时(shi)有发生,有人会联系失主归还,也有人会萌生占为己有、索取高额报酬或者索酬不成恶意毁损的想法。那么,拾得遗失物究竟能否归自(zi)己所(suo)有?拒不返还有何法律后果呢?

提问1:捡到东西可以归自(zi)己所(suo)有吗(ma)?

对于这个话题(ti),首先,需得对拾得遗失物进行解释和界定。法律上的“遗失物”,指的是动产所(suo)有人或占有人非基于其意愿导致遗落(luo)他(ta)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。

“遗失物”通常有几个特征:首先,应(ying)为动产,即指能移动而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,日常生活中的“物”,除(chu)了房(fang)子、土地等不动产外,其余财产均为动产,例如机器设备、车辆、动物以及(ji)生活日常用品等;其次,需为有主物。如果是他(ta)人故意抛弃,则该物为无主物,拾取人将因“先占”而取得所(suo)有权;再次,原所(suo)有人或占有人丧失对该物品占有,即按照社会一般观念(nian),原占有人事实上失去了控制该物的能力,同时(shi),该丧失占有的状(zhuang)态和原所(suo)有权人或占有人是否意识到失去占有无关(guan);最后,埋藏(cang)物、隐藏(cang)物,例如从地下挖掘出的古币等,均不属于拾得遗失物的对象。而所(suo)谓“拾得”即指的发现并且实际占有遗失物,并且拾得遗失物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,不以行为人具(ju)有民事行为能力为构成要件。

我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(shi)四条规定,拾得遗失物,应(ying)当返还权利人。拾得人应(ying)当及(ji)时(shi)通知权利人领取,或者送交(jiao)公安等有关(guan)部门。由此可见,我国立法确立了拾得遗失物应(ying)当返还权利人,遗失物不适用取得所(suo)有权主义,这与上千年来(lai)我国传统文(wen)化所(suo)倡导的“拾金不昧”“路不拾遗”的道德精神一脉相承。因此,对于拾得的物品,除(chu)非联系到失主后,对方自(zi)认放弃,或者根据生活常理可认定为无主物,否则拾得人均不能取得所(suo)有权。此外,物的归属也不能以价值的高低进行评判,物的设立、变更、转让、消灭均有法律规定。

提问2:拒不返还有何法律后果?

失主想要回遗失物,但拾得人拒不归还,拾得人又会面临怎(zen)样的法律后果呢?从民事责任角度看,民法典第三百一十(shi)二条第一款规定,所(suo)有权人或者其他(ta)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。第三百一十(shi)六条规定,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(jiao)有关(guan)部门前,有关(guan)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,应(ying)当妥善保管遗失物。因故意或者重大(da)过失致使(shi)遗失物毁损、灭失的,应(ying)当承担民事责任。

从上述规定可以知晓,拾得遗失物后,法律赋予拾得人保管、及(ji)时(shi)通知、返还或送交(jiao)的义务。拾得人拒不交(jiao)还遗失物是一种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,已经构成对失主所(suo)有权的侵害,应(ying)向(xiang)失主返还原物或者等价赔偿。同时(shi),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(shi)七条第三款规定,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,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(zhi)出的费用,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。由此可知,当拾得人拒不交(jiao)还遗失物时(shi),也失去了要求失主支(zhi)付遗失物保管费用或要求失主履行悬赏承诺的权利。

从刑事责任的角度看,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(shi)条规定,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非法占有代保管的财物、遗忘(wang)物、埋藏(cang)物,拒不归还的,视(shi)财产价值可能会涉嫌构成侵占罪。立案追诉金额标准为2万元。需注意的是,侵占罪属于自(zi)诉案件,必须经过告诉才处理,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(shi)二条的规定,若在判决宣(xuan)告前,被告人与自(zi)诉人达成调(diao)解或和解协议,则可结束诉讼程(cheng)序(xu),不追究刑事责任。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对被害人施以威胁,强行索要公私财物,达到立案追诉标准,还可能涉嫌敲诈勒索罪。可见,如果符合刑法规定,还可能涉嫌刑事犯(fan)罪。

提问3:失主该如何要回遗失物?

前文(wen)已提及(ji),拾得人应(ying)妥善保管遗失物,维护遗失物的价值。民法典中规定,因故意或者重大(da)过失致使(shi)遗失物毁损、灭失的,应(ying)当承担民事责任。根据该条文(wen),如果捡到遗失物因保管不慎而损坏或又丢失,只要拾得人不存在故意或过失的过错,无须承担赔偿责任。遗失物毁损、灭失的民事责任承担以故意和重大(da)过失为限(xian),这体(ti)现了不宜对拾得人加以过重保管义务的立法原意,也体(ti)现了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。至于个案中究竟如何认定故意和重大(da)过失,不能仅以拾得人的主观陈述为依据,而应(ying)根据遗失物毁损或灭失的前因后果综合判断(duan)。此时(shi)返还原物客观上已经不可能,具(ju)体(ti)到毁损、灭失的赔偿责任应(ying)遵循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有关(guan)侵害财产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则处理。

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(shi)二条第二款规定,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(ta)人占有的,权利人有权向(xiang)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,或者自(zi)知道或者应(ying)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内向(xiang)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;但是,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(xiang)具(ju)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,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(shi)应(ying)当支(zhi)付受让人所(suo)付的费用。权利人向(xiang)受让人支(zhi)付所(suo)付费用后,有权向(xiang)无处分权人追偿。这说明(ming)拾得人变卖遗失物后,失主既有权直接向(xiang)拾得人请求损害赔偿,也可在一定期限(xian)内要求受让人返还原物。

提问4:“拾金索酬”是拾得人的应(ying)有权利吗(ma)?

法律对拾得人的善举,也给予了一定保护。民法典第三百一十(shi)七条第一款规定,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(shi),应(ying)当向(xiang)拾得人或者有关(guan)部门支(zhi)付保管遗失物等支(zhi)出的必要费用。该款确定了拾得人的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,这并非意味(wei)着捡到东西便能任意向(xiang)失主索要报酬,而是保管遗失物花(hua)费的必要费用,可要求对方偿还,这也符合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的要求。

但明(ming)显超出了必要范畴的部分,无权要求对方支(zhi)付。举例来(lai)说,徐某乘坐出租车时(shi),将手机落(luo)在车里,之后司机陈某行驶约5公里路程(cheng)将手机送还,并索要报酬、燃油费、经济(ji)损失费共计500元,否则不予归还手机。法院认为,陈某仅能就送还手机时(shi)必要的燃油费进行追偿,其余报酬类费用则无权要求。

现实生活中,失主为尽快找回遗失物,可能会通过电视(shi)台、电台、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外发布信息(xi),往往会表达“捡拾到某某物品,失主愿意给予一定酬谢”等类似内容。在法律层面,这便是通过悬赏广告形式寻(xun)找遗失物的典型例子。民法典第三百一十(shi)七条第二款规定,权利人悬赏寻(xun)找遗失物的,领取遗失物时(shi)应(ying)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。该款规定明(ming)确了悬赏广告这种有条件的拾得人报酬请求权,既尊重了当事人意思自(zi)治,也激励了拾得人积极返还。当失主发布了悬赏广告,就构成了民法意义上的单方允诺,归还遗失物的拾得人便享有悬赏广告所(suo)允诺的报酬请求权,失主领取遗失物时(shi)应(ying)按照相应(ying)的承诺履行义务。从法律层面来(lai)看,遗失物的拾得人有妥善保管、及(ji)时(shi)返还或送交(jiao)的法定义务,也享有请求失主支(zhi)付必要保管费、允诺的报酬的法定权利。

提问5:垃圾桶捡的就一定归拾得人吗(ma)?

“垃圾是放错位置(zhi)的资源”,对原所(suo)有人失去利用价值的东西可能是他(ta)人的所(suo)需之物,捡废品一定程(cheng)度上能有效发挥物的效用,但也要谨防法律纠纷(fen)。

不同于遗失物,抛弃物是原所(suo)有权人基于放弃所(suo)有权的意思,以其行为或外观表明(ming)抛弃的动产。抛弃是无须相对人受领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,无论采取明(ming)示或默示方式,一经作出便成立。随着抛弃行为的发生,原所(suo)有人丧失了对该物享有的所(suo)有权,被抛弃的物随之处于无主状(zhuang)态。简言之,如果拾得的是抛弃物,便是别人不要的东西,根据现行民事法律理论,人人可依先占取得无主物的所(suo)有权。

抛弃物和遗失物导致截然(ran)不同的法律效果。是否能将“意外收获”随意捡回家,关(guan)键在于明(ming)确是遗失物还是抛弃物。对于抛弃物的界定,应(ying)符合以下条件:一是抛弃行为人依法享有对抛弃物的所(suo)有权;二是因涉及(ji)对物权的处分,该行为人需具(ju)备相应(ying)民事行为能力;三是抛弃的意思表示需真实。以上条件是物权消灭的前提。

现实生活中,还需反(fan)推行为人是否有真实抛弃的意思表示。因现实情(qing)况较(jiao)为复杂,可结合以下因素辅助判断(duan):其一,发现物品的场所(suo),例如垃圾箱中的物,通常是被主动抛弃的;其二,物品的经济(ji)价值,如废弃塑料瓶、废纸箱,因价值低、数量多,可被推定为抛弃物,价值较(jiao)大(da)的则可能是误抛或遗失的;其三,物品的专属性,如刻(ke)字的首饰,具(ju)有特定物主专属性。因难以穷尽所(suo)有情(qing)况,需要综合考量、客观认定。举例来(lai)说,如果甲在健身房(fang)的置(zhi)物架上捡到一枚钻戒,该戒指为遗失物,甲不能以“以为是没人要的抛弃物”而搪塞;又如甲在垃圾桶捡到一枚钻戒,乙带着购买凭证要求归还,则甲应(ying)当归还,此时(shi)戒指也属于遗失物。

总之,“拾金不昧”不仅是传统的优良美德,更以法律刚性形式予以确认。如果我们在哪里发现较(jiao)为贵重的物品,则需谨慎拾取,以免引起纠纷(fen)。当遗失物与抛弃物难以区分时(shi),一般推定为遗失物更符合常理。将别人不慎丢失的物品视(shi)为天降横财占为己有,属于在违法犯(fan)罪边缘试探,只会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严惩。

编辑|程(cheng)鹏 易启江

校(xiao)对|段炼

封面图片来(lai)源:视(shi)觉(jue)中国(资料图)

每日经济(ji)新闻综合自(zi)红星新闻(记者:姚永忠)、北京日报、丰台法院

发布于:四川省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