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塞北草原谱新曲(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),民族,内蒙古自治区,社区
2024-07-14 07:09:31
塞北草原谱新曲(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),民族,内蒙古自治区,社区

盛(sheng)夏时节,天高云淡。在内蒙古自(zi)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团结(jie)广场,3个形(xing)态各异的红石榴雕塑格(ge)外吸引人,正中间刻有“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(zi)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的字样。广场内设有“民族团结(jie)一家亲”长廊、二十(shi)四节气长廊和(he)汇(hui)聚民族团结(jie)元素(su)的雕塑,深受群众喜爱。

环境优美、景(jing)观独特,团结(jie)广场成为各民族群众交流的重要场所。67岁的蒙古族市民娜仁住在团结(jie)广场附(fu)近(jin),她每天傍晚都会来这(zhe)里(li)跳舞锻炼,久而久之,认识了许多朋友。“我们一起跳舞锻炼身体,就(jiu)像一家人一样互帮(bang)互助,留(liu)下了很多美好回(hui)忆。”娜仁说。

习(xi)近(jin)平总书记强(qiang)调:“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是新时代党(dang)的民族工作的主(zhu)线,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(zhu)线。”

深入(ru)贯彻落实习(xi)近(jin)平总书记重要讲话(hua)精神,内蒙古自(zi)治区把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(zhu)线,持续深化民族团结(jie)进步创建工作,各族儿女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。塞北(bei)草原,响彻同心筑梦的伟(wei)大乐章(zhang);红色沃土,遍开民族团结(jie)的绮丽之花(hua)。

传承红色基因

党(dang)建引领夯实民族工作基础

在呼和(he)浩特市土默特学校,一堂以“开启时空之旅——我是金牌小导游”为主(zhu)题的思政课在初一(六)班展开,学生们通过走访红色地标,一起追忆波澜壮(zhuang)阔的历史(shi)。

历经约300年历史(shi)洗礼的土默特文(wen)庙主(zhu)殿大成殿坐落在校园深处,在大成殿后面的校史(shi)陈(chen)列馆里(li),展示(shi)着乌(wu)兰夫(fu)、奎璧、吉雅泰等众多杰出校友的照片。

土默特学校副校长云宇声介绍,学校将历史(shi)文(wen)化资源(yuan)转化为课程资源(yuan),开设“中国共产党(dang)人的精神谱系”“银幕中的思政课”等课程,结(jie)合校史(shi)和(he)学校爱国主(zhu)义教育基地等资源(yuan),推进红色文(wen)化传承和(he)革命传统(tong)教育活动。

“我们把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重点,增进学生对伟(wei)大祖国、中华(hua)民族、中华(hua)文(wen)化、中国共产党(dang)、中国特色社会主(zhu)义的认同,把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从小就(jiu)植入(ru)孩子们的心灵。”云宇声说。

内蒙古自(zi)治区是在党(dang)中央直接(jie)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(zi)治区,具有民族团结(jie)的光(guang)荣传统(tong),长期(qi)以来拥有“模(mo)范自(zi)治区”的崇(chong)高荣誉(yu)。各级党(dang)员干部筑牢感(gan)党(dang)恩、听党(dang)话(hua)、跟党(dang)走的思想政治根基,党(dang)建引领基层治理整体效(xiao)能不断(duan)提升。

在赤(chi)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,书法练习(xi)室里(li),居民们正一笔一画练习(xi)书法;乌(wu)兰牧骑(qi)排练厅内,各族居民正在排练舞蹈《石榴情》。一静一动,勾勒出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。

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,少(shao)数民族人口占该社区总人口的29%。“社区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,以‘家’理念打造‘民族团结(jie)之家’综合服务体,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和(he)睦(mu)相处、和(he)谐发展。”社区党(dang)委书记吴晓华(hua)说。

一走进临潢家园社区党(dang)群服务中心大厅,民族政策咨(zi)询台十(shi)分醒目,大厅还设置了民族宗教政策宣教室、党(dang)支部活动室、居民活动室,开展免费法律咨(zi)询等特色服务,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(xiao)渠道,促进了民族团结(jie)和(he)共同进步。

党(dang)建引领产业发展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赤(chi)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,过去是“软弱涣散村”,如今成了“脱贫致富村”。“我们村有今天,是民族团结(jie)的硕果。”小庙子村党(dang)支部书记赵(zhao)会杰感(gan)慨道。

10多年前,小庙子村没有主(zhu)导产业,没有硬(ying)化路,也没有自(zi)来水。赵(zhao)会杰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,推行“党(dang)组织(zhi)+合作社+党(dang)员+农户”的党(dang)建引领产业发展模(mo)式,圆了乡亲们的产业致富梦,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,人均年收入(ru)超过2万元。

为了延伸(shen)产业链,专业合作社投资800万元,新建厂房3300平方米,建设蔬菜及药材清洗、加工、脱水生产线,对中药材进行切颗粒、切饮片、烘干等初加工,提高了产品附(fu)加值,一年带动就(jiu)业1.8万人次,劳务收入(ru)接(jie)近(jin)300万元。

“我是满族,村里(li)还有蒙古族、回(hui)族的群众,大家互相尊重、各展所长,不论是什么民族,我们都像一家人一样共同致富!”赵(zhao)会杰说。

文(wen)化交融浸(jin)润

构筑中华(hua)民族共有精神家园

走进阿尔山中华(hua)文(wen)化育道,丝丝清凉令人倍感(gan)舒适。拾级而上,不时看到旁边民族特色鲜明的人物立牌和(he)相关(guan)介绍。

“中华(hua)文(wen)化育道在原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基础上,通过文(wen)旅融合形(xing)式,将中华(hua)文(wen)化符号(hao)和(he)形(xing)象嵌入(ru)式融入(ru)旅游景(jing)观中。在增进游客(ke)多元体验的同时,将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润物无声地厚植在各族群众心中。”阿尔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白峰介绍。

如今,内蒙古多地打造更多文(wen)化符号(hao)和(he)视觉形(xing)象,让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能落地、可感(gan)知,不断(duan)增强(qiang)对中华(hua)民族的认同感(gan)和(he)自(zi)豪感(gan)。

“鸡冠壶在辽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,它将北(bei)方皮质加工常用的缝合工艺、铆钉纹饰、皮革的卷边印(yin)记,作为装(zhuang)饰保留(liu)在壶的设计上,是瓷器与游牧民族生活器物的结(jie)合,是各民族文(wen)化融合互鉴的例证。”随着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刘弘轩的介绍,观众纷纷驻足、仔细欣赏。

“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点,我们从大量文(wen)物中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(shi)事(shi)实,形(xing)成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系列展览,从不同角度讲述民族融合的故事(shi),展示(shi)了多元一体、兼容并蓄、绵延不断(duan)的中华(hua)文(wen)明。”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(zheng)承燕说。

在红山文(wen)化博物馆,一场名为“日出红山”的剧(ju)本探秘活动吸引着参(can)观者。讲解员商家赫介绍,活动通过剧(ju)本桌游的形(xing)式,结(jie)合红山文(wen)化的石器、玉(yu)器、陶器等元素(su),构建了具有叙事(shi)性和(he)多元性的展示(shi)场景(jing),让红山文(wen)化“听得见、看得着、可触摸”。

文(wen)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,是民族团结(jie)之根、民族和(he)睦(mu)之魂。着眼加强(qiang)中华(hua)民族大团结(jie),各地创新形(xing)式打造沉浸(jin)式体验,建设中华(hua)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

在乌(wu)兰浩特,革命文(wen)物讲好民族团结(jie)故事(shi),红色地标焕发出新的时代光(guang)芒(mang)。

中国共产党(dang)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创新展示(shi)形(xing)式,增设电报模(mo)拟研学教室,游客(ke)可沉浸(jin)式体验收发电报,探究“红色电波”蕴藏的意(yi)义;

在五一会址,沉浸(jin)式情景(jing)短剧(ju)《五一大会》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(dang)领导下,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(jie)一致、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;

…………

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革命旧址,重温红色历史(shi),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。

文(wen)化润心,文(wen)艺寄情。一曲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》唱响大江(jiang)南北(bei)几十(shi)年,将内蒙古人民感(gan)党(dang)恩、听党(dang)话(hua)、跟党(dang)走的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近(jin)年来,内蒙古抓好文(wen)艺创作,推出了电影《乌(wu)珠穆沁的孩子》《守望相思树》等一批优秀文(wen)艺作品,扎紧各民族人心归聚、精神相依、团结(jie)奋进的强(qiang)大精神纽带。

群众守望相助

不断(duan)巩固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

马(ma)鞍山脚下,张国利家窗明几净,小院门前旗杆高竖,一面国旗迎风飘扬。

“我们家现在共有11口人,有汉族、蒙古族、满族3个民族。”张国利的小院位于赤(chi)峰市喀喇沁旗马(ma)鞍山村,家中四世同堂。

像张国利这(zhe)样的多民族家庭,在马(ma)鞍山村不在少(shao)数。这(zhe)个村子有420户,汉族、蒙古族、满族3个民族在此居住,各族群众像石榴籽(zi)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

近(jin)年来,马(ma)鞍山村围绕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主(zhu)线,以实施(shi)乡村振兴战略为契(qi)机(ji),发展山葡萄产业3500亩、农家乐16家,成立旅游公司带动乡村旅游产业,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(ru)达1.59万元。

多民族社区是各民族和(he)谐聚居的生动缩影,也是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的沃土。互嵌式社会结(jie)构和(he)社区环境,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(shi)共乐的社会条件,进一步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和(he)谐相处、团结(jie)互助、共同发展。

乌(wu)兰毛都草原上,“科尔沁右(you)翼前旗守望草原巡防队”的旗子猎猎作响。来自(zi)科右(you)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蒙古族大娘赵(zhao)桂琴和(he)孙玉(yu)花(hua)准备出发,和(he)其他巡防队员一起巡逻。

满族屯满族乡西北(bei)与蒙古国接(jie)壤,为加强(qiang)巡边护边力量,当地政府和(he)科右(you)前旗边境管理大队满族屯边境派(pai)出所组建了巡防队伍。队员中,既有饭(fan)店(dian)经营(ying)者,也有退休(xiu)干部、普通牧民,他们辅助派(pai)出所开展边境巡逻、治安防控、矛盾纠(jiu)纷排查化解、法律政策宣讲等工作,积极参(can)与巡边护边和(he)基层治理。

如今,这(zhe)支草原巡防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主(zhu)动参(can)加。每逢重要节日,各族群众都会迎着初升的朝(chao)阳,齐声高唱国歌,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祖国北(bei)疆的辽阔边境线上。

阿尔山口岸,刻有“祖国在我心中”的石碑在阳光(guang)的照耀下熠熠生辉。阿尔山出入(ru)境边防检查站、阿尔山市第一小学等边境党(dang)建互联共建单位来到庄(zhuang)严的国门前,共同开展“铸牢北(bei)疆安全稳定屏(ping)障(zhang)画好民族团结(jie)同心圆”主(zhu)题党(dang)日。

与界碑为伴,与国门为伍。阿尔山出入(ru)境边防检查站的民警始终(zhong)以筑牢安全屏(ping)障(zhang)、促进团结(jie)稳定为己任。“一生只做一件事(shi),我为祖国守边防!”阿尔山出入(ru)境边防检查站办公室副主(zhu)任赵(zhao)洪波坚定地说。

人民共建共享

特色产业铺就(jiu)民族团结(jie)致富路

西红柿作伴手礼,石头作画板,捏花(hua)馍的传统(tong)手艺备受欢(huan)迎……节假日去一趟(tang)番(fan)茄公社,已(yi)经成为兴安盟不少(shao)居民的选择。

2022年,番(fan)茄公社项目在科右(you)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落地。“我们从最初的农业生产,逐步发展到采摘、餐饮,再到住宿(xiu)、培(pei)训多元化经营(ying),实现民宿(xiu)、研学、培(pei)训为一体的产业融合新模(mo)式。”番(fan)茄公社负责人、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(zhu)任齐晓景(jing)介绍,番(fan)茄公社还开设了国学小课堂,传承和(he)弘扬中华(hua)优秀传统(tong)文(wen)化,探索“农耕文(wen)化+农事(shi)体验”模(mo)式,将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融入(ru)劳动实践、校外农耕体验活动中。

一颗番(fan)茄果,富了平安村。各族群众携手一起干、发展成果共享,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。

在科尔沁右(you)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车间,蒙古族、汉族、朝(chao)鲜族、达斡尔族绣工们坐在绣花(hua)撑子前各显身手。指尖起落间,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蒙古族刺绣花(hua)纹悄然绽(zhan)放在绸缎上。

45岁的蒙古族绣工哈斯其其格(ge)擅长绣石榴。她为作品中的每一颗石榴都绣上56颗籽(zi),因为在她心目中,石榴象征着民族团结(jie)。车间里(li),不同民族的绣工在交流中不仅精进了绣法,也在传承中华(hua)优秀传统(tong)文(wen)化中找到了更多共鸣。

“我们旗有2万多名各族群众通过蒙古族刺绣产业摆脱贫困。各族群众在通过这(zhe)一技(ji)艺脱贫致富的过程中,也无形(xing)中铸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(yi)识。”科右(you)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说。

“泥巴房、贫困户,见个汽车当怪(guai)物,明沙梁里(li)等救助。”这(zhe)是曾经的门克庆嘎查。

“有钱赚、有活干,人人捧着金饭(fan)碗,漫漫黄沙变青山。”这(zhe)是现在的门克庆嘎查。

门克庆嘎查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萨(sa)克镇西南部,地处毛乌(wu)素(su)沙漠(mo)东北(bei)边缘,全嘎查319户732人,少(shao)数民族占了一半。近(jin)年来在与黄沙的斗争中,各族人民团结(jie)一心探索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让19万亩荒漠(mo)变成了绿洲,实现了生态变绿、生产变强(qiang)、生活变好,绿水青山成为各族人民共享的最大福利。

“各族群众不分彼此,大家手拉肩扛共同治理沙漠(mo),才有了今天的牛羊肥壮(zhuang)、瓜果飘香。”治沙大户李智华(hua)2000年起就(jiu)承包治理了1.5万亩沙地,如今又(you)把沙地归还给嘎查集体,“生态好了,应该由大家共享福利。”

中华(hua)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。内蒙古各族人民用行动绘就(jiu)了一幅民族团结(jie)、经济(ji)发展、文(wen)化繁荣、边疆安宁、生态文(wen)明、生活幸福的亮丽画卷,民族团结(jie)进步的种子在祖国北(bei)疆长成了参(can)天大树,塞北(bei)草原民族团结(jie)之歌更加嘹亮。

(人民日报记者 冯春梅 丁志军 杨 昊,人民日报记者吴勇参(can)与采写)

《人民日报》(2024年07月12日06版)

责编:秦雅楠、卢思宇
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