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笑傲生死、肝胆日月,谭嗣同求仁求法的“侠”与“义”丨家传·湖湘家风故事,浏阳,谭继洵,大夫第
2024-07-18 01:32:21
笑傲生死、肝胆日月,谭嗣同求仁求法的“侠”与“义”丨家传·湖湘家风故事,浏阳,谭继洵,大夫第

编者按: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(zhi)根上(shang)的集体认同,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(jing)神足印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。这是“家教家风”首次出现(xian)在党代(dai)会报告中。

“惟楚有材”,为何“于斯(si)为盛”,与(yu)湖南众多家庭重(zhong)视家风传承有很(hen)大关系。无数湖湘先贤(xian)不仅(jin)自身功成名就,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,被(bei)后世弘扬传承。红网时刻新闻(wen)特别推出《家传·湖湘家风故事》系列(lie)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汇聚奋(fen)发有为的时代(dai)精(jing)神。

红网时刻新闻(wen)记者 王诗颖 李赛凤 摄影 徐(xu)士洁 浏阳报道

“我们(men)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(gan)的人,有拼命硬干(gan)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(she)身求法的人……这就是中国脊梁。”

这段话出自鲁(lu)迅的杂文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》。而颇具个性(xing)的维新思想家谭嗣同,堪称“中国脊梁”之(zhi)一。

对谭嗣同年仅(jin)33岁的人生,很(hen)多人记住的,或许是他为变法而牺牲这一彪炳史册的壮举。

而在谭嗣同的后人、谭嗣同的研究(jiu)者、浏阳作家等不少人眼中,谭嗣同是快意恩仇的侠客,是焦桐古琴的知音,是心(xin)生慈(ci)悲的仁者,甚至(zhi)是精(jing)致(zhi)整洁的“七公主”,无数个形象叠加起来,便(bian)是有血有肉、有肝有胆、有爱有恨、有学有识的谭嗣同。

▲谭嗣同生于1865年,就义于1898年,年仅(jin)33岁。图为浏阳大夫第附近的谭嗣同雕像。(徐(xu)士洁/摄)

为了寻找更“立体”的谭嗣同,观潮君近日来到浏阳,从“大夫第”开始,探寻其成长轨迹与(yu)家风故事。

父慈(ci)母(mu)严,勤俭家风

浏阳市内的这座“大夫第”,便(bian)是谭嗣同的故居。故居面街而立,于闹市中独辟一处宁静。

▲浏阳市内的大夫第。(徐(xu)士洁/摄)

在谭嗣同的祖上(shang),谭氏就是浏阳的名门望族。家族有家训八则,包括(kuo):孝顺父母(mu)、友(you)爱兄弟、教训子孙、居邻(lin)洽和、治家勤俭、裕后诗书等内容。

还有家规十则,既十“宜”,包括(kuo):礼让宜明、品行(xing)宜端、交游宜择、本业宜勤、持身宜俭等。

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浏阳谭氏家族的第一个青年举子,为官40年,从户部主事一路(lu)升迁,最后官至(zhi)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。

谭继洵为官比(bi)较(jiao)清廉,左宗棠曾这样评价(jia)他,“敬甫(谭继洵)天(tian)性(xing)严重(zhong),胸中纯是爱民之(zhi)忱(chen)”。

记者在大夫第内看到,其间的家具布置等十分普通,保(bao)持了持身宜俭的家风。特别是谭继洵的房(fang)间,陈设简陋,看不出他曾任清朝的一方(fang)封疆大吏。

谭嗣同出生在北京,但他长期(qi)在浏阳学习、活动。谭继洵对儿子的教育问题从不松懈,先后为谭嗣同请了三位老师——欧阳中鸪、涂启先和刘人熙。

谭嗣同与(yu)老师欧阳中鹄以及终身好友(you)唐(tang)才常都是在大夫第结识的。

欧阳中鹄是谭继洵的世交,是著(zhu)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。正是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,谭嗣同对王夫之(zhi)的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,爱国主义的启蒙思想也(ye)在这时候形成。

后来,谭嗣同在北京拜“大刀王五(wu)”王正谊为师,深受(shou)其侠义精(jing)神的影响。

很(hen)多家庭是“严父慈(ci)母(mu)”,而在少年谭嗣同的眼中,母(mu)亲管教很(hen)严、不苟言笑,而父亲比(bi)较(jiao)慈(ci)祥,他常常觉得(de)自己的家庭是“父慈(ci)而母(mu)严”。

谭嗣同纪念(nian)馆副馆长、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(jiu)会副秘书长向(xiang)田甜给观潮君讲述了一个故事。

少年谭嗣同在家塾(shu)中读书时,贪玩任性(xing),课业不用心(xin)。教书先生听到夜间纺纱声不断,于是清早问他:“如此勤劳,是你家的佣人吗?”听闻(wen)谭嗣同说是自己的母(mu)亲,先生大为震惊,教育他说:“你的父亲为官十年,位居四品,你的母(mu)亲依然在家毫不懈怠,你们(men)如此懒惰顽劣,难道会心(xin)安吗?”

自此,谭嗣同深感惭愧,不再(zai)贪玩嬉戏,潜心(xin)向(xiang)学。

变法图强,以身殉道

谭继洵当年从布衣入仕(shi),这样的经历,让他饱含对子孙的期(qi)待。

“但谭嗣同的科(ke)举之(zhi)路(lu)异常艰辛。十年之(zhi)中,六(liu)试不第。”向(xiang)田甜说,于是,谭继洵花钱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(bu)知府的官衔(xian),分发江苏。

因父亲任职变迁,谭嗣同从14岁到29岁,先后游历了直隶、新疆、甘肃、陕西、河(he)南、江苏、浙江等十余省。谭嗣同在观察风土人情的同时,也(ye)深刻体会了当时老百姓所(suo)受(shou)到的疾苦,继而萌生了变法图强的愿望。

1894年,甲午战争爆发。清政府战败后,于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(ru)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听到这消息,谭嗣同与(yu)唐(tang)才常抱头痛哭,“彻夜不寐,热血盈腔,苦无藉手(shou),泣数行(xing)下”,写下了“四万万人齐(qi)下泪,天(tian)涯何处是神州”的悲怆诗句。

1896年2月(yue),思想苦闷的谭嗣同前往上(shang)海(hai)等地“北游访学”,一路(lu)上(shang)见到了许多“新奇玩意”,大开眼界。

谭嗣同此时真(zhen)正意识到,腐(fu)朽的封建文化是落后挨(ai)打的根本原因,唯有新学才能救中国。

1897年,谭嗣同弃官回乡。他先是和唐(tang)才常、欧阳中鹄一起,在浏阳文庙的奎文阁举办算学馆,主要培养数学专门人才。接着,他又和熊希(xi)龄等人一起,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。

算学馆虽然办学时间不长,却起了“为一邑风气”的作用。有专家称,浏阳算学馆是湖南维新运动的开端,而时务学堂则是长沙旧式书院向(xiang)近代(dai)学堂转变的肇始。

谭嗣同、唐(tang)才常等人在湖南还成立南学会,创办《湘报》,并使《湘报》成为维新派(pai)的主要宣传阵地。

谭嗣同日后的成名作《仁学》也(ye)写于这段时间。《仁学》宣传“君末民本”民权说,否定“君权神授”,带有鲜明的革命色彩。其所(suo)说的“仁”就是“通”,就是平等。

一时之(zhi)间,湖南民风大开、志士云集,成为救亡图存的核心(xin)阵地。

1898年6月(yue)11日,清光绪帝颁布诏书,开始变法,史称“戊戌变法”,并电(dian)召谭嗣同进京参与(yu)变法。

后来的结局众所(suo)周知,谭嗣同在北京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39天(tian)。

▲谭嗣同英勇就义后,父亲谭继洵写下这幅挽联。

谭嗣同英勇就义之(zhi)后,白发人送黑发人,谨慎小心(xin)了一辈子的谭继洵含泪写下一幅挽联,“谣风遍(bian)万国神州,无非是骂;昭雪在千(qian)秋(qiu)百世,不得(de)而知”。

有人将那场变法概括(kuo)为“康有为的策(ce)、梁启超的笔、谭嗣同的血”,而湖南人的血总是热的。

两年后,唐(tang)才常策(ce)动十万自立军起义,事泄被(bei)杀(sha),那一年他也(ye)是33岁;1905年新化人陈天(tian)华蹈海(hai)自杀(sha);1911年长沙人杨毓麟蹈海(hai)自杀(sha),当年黄(huang)兴参与(yu)领导辛亥革命。

某种程度上(shang)来说,谭嗣同是湖南人血性(xing)的重(zhong)要源头,成为了湖湘文化最为刚烈的部分。

传承风骨,以启未来

谭嗣同33年的人生,如浏阳烟花一样绚烂而短暂,但正如毛泽东在其笔记中所(suo)评价(jia)的,“谭浏阳英灵之(zhi)气充塞于宇宙之(zhi)间,不复可以死灭”。

在谭嗣同的后裔(yi)谭志宏眼中,谭嗣同是湖湘文化的代(dai)表人物之(zhi)一,他不仅(jin)是浏阳、长沙、湖南的谭嗣同,更是民族的谭嗣同。

2013年,谭志宏牵头成立了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,以更好地继承、弘扬谭嗣同所(suo)代(dai)表的改革进步、奋(fen)发向(xiang)上(shang)和敢(gan)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(jing)神,推动对谭嗣同和湖湘文化的研究(jiu)。

▲谭嗣同诞辰130周年纪念(nian)大会。(谭嗣同后裔(yi)供图)

谭志宏的女儿谭裔(yi)告诉观潮君,谭嗣同的母(mu)亲徐(xu)氏共孕育了五(wu)个孩子。大哥谭嗣贻,谭裔(yi)是其后代(dai);二哥谭嗣襄有两个儿子,由于谭嗣同的儿子很(hen)小就夭折了,膝(xi)下没有子嗣,便(bian)将二哥的孩子传炜过继在名下,如今这支(zhi)大体在岳阳。而大哥谭嗣贻这支(zhi)主要分布在株(zhu)洲和长沙。谭氏后人多在医疗、教育、科(ke)技领域(yu)工作,少有从政。

▲谭裔(yi)小时候与(yu)父亲、爷爷合(he)影。

谭家继承了祖辈留下的谦逊低调、注重(zhong)教育的家风。

谭裔(yi)告诉观潮君,与(yu)其他小朋友(you)不一样,她的启蒙诗是挂在自家墙上(shang)、当年谭嗣同的《狱中题壁(bi)诗》,“望门投止思张俭,忍死须臾待杜根。我自横刀向(xiang)天(tian)笑,去留肝胆两昆(kun)仑。”

“视荣华如梦幻(huan),视死辱(ru)为常事,无喜(xi)无悲,听其自然。”谭嗣同在北上(shang)赴京参与(yu)维新变法前写给妻子的这句话,如今成为了谭氏家族不成文的家训。

今年2月(yue),湘剧《夫人如见》在长沙连演多场,这部剧以谭嗣同当年写给夫人李闰的信为切入口,通过艺术的方(fang)式向(xiang)大众传播了谭氏家风。

谭嗣同的玄孙谭士恺居住在岳阳,原来在国企当工程师,后来下海(hai)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。

“我祖母(mu)刘氏原来是李闰的学生,受(shou)过良好的教育,经常跟我们(men)讲谭嗣同的事情。”谭士恺说。

作为谭嗣同的后人,谭士恺一直教育子女要为人谦逊,淡泊名利。他说,自己的女儿以前读书上(shang)历史课,看到谭嗣同的内容,都觉得(de)特别自豪,但和父亲一样,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。

▲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举办“谭嗣同爱心(xin)书柜”捐赠项目(mu)。

而在长沙,谭裔(yi)于2023年全(quan)面接手(shou)基金会的工作。

在她的主导下,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与(yu)高校联合(he)举办谭嗣同学术研习营(ying)项目(mu)、“谭嗣同爱心(xin)书柜”捐赠项目(mu),资(zi)助(zhu)谭嗣同学术研究(jiu)出版,出品了8分钟舞台剧等等。

“不有行(xing)者,无以图将来”,谭裔(yi)希(xi)望用年轻(qing)人喜(xi)欢的方(fang)式,更好地宣传和弘扬谭嗣同的爱国主义精(jing)神。

嘉宾点评:

向(xiang)田甜:谭嗣同作为高官子弟,何以一身“侠”气

在狱中,谭嗣同留下了著(zhu)名的题壁(bi)诗,诗中“我自横刀向(xiang)天(tian)笑,去留肝胆两昆(kun)仑”充分彰(zhang)显了其笑傲生死的豁达与(yu)侠气。

他作为官二代(dai),侠气从何而来?谭嗣同纪念(nian)馆副馆长、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(jiu)会副秘书长向(xiang)田甜为我们(men)作了一番解读。

任侠者,重(zhong)承诺、讲义气、轻(qing)生死。谭嗣同的“侠义之(zhi)气”,首先来自于与(yu)大刀王五(wu)等人的道义之(zhi)交。

梁启超在《饮冰室诗话》中,说谭嗣同“少年尝从王五(wu)受(shou)剑术,以道义相期(qi)许”。另外,谭嗣同和中华第一保(bao)镖杜心(xin)武(wu)也(ye)是莫逆之(zhi)交。

其侠气,还与(yu)跟随在父亲身边(bian)的潜移(yi)默化有关。

1877年,父亲谭继洵调任甘肃。谭嗣同多次往返甘肃,他轻(qing)身只(zhi)剑,纵马驰(chi)骋。他还向(xiang)父亲的幕僚学习射猎,跟着兵弁们(men)摆弄刀、枪(qiang)、棍、棒(bang)。

当然,更大的侠气还在于谭嗣同心(xin)底的忧国忧民,性(xing)格的果敢(gan)刚毅,他曾自撰(zhuan)联“惟将侠气留天(tian)地,别有狂名自古今”。这种侠,是国之(zhi)大侠。

正是侠与(yu)义,让谭嗣同有一身傲骨却不失赤子之(zhi)心(xin)。

发布于:湖南省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