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灾难报道需要个体故事 也需要硬核调查,地震,时间轴,防火
2024-07-09 01:05:04
灾难报道需要个体故事 也需要硬核调查,地震,时间轴,防火

随(sui)着(zhe)全球气候变化(hua),我国森(sen)林防火已经由(you)区域(yu)防火向全域(yu)防火转变,由(you)季节防火向全年防火转变。还有地震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,2022年6.8级四川泸定地震,2023年6.2级甘肃积石(shi)山地震,今(jin)年云南镇(zhen)雄县“1·22”山体滑坡,广东梅大高速重大塌陷事故(gu)……

频(pin)发的灾难面前(qian),公众对(dui)新闻机构提出了(le)更高的业(ye)务要求(qiu):快速反应、时间(jian)轴的事件推进、空间(jian)向的全景叙述、克制的英雄书写、悲悯的人文(wen)情(qing)怀、深刻理性的反思……新形势下,灾难报道正(zheng)在走向结构性表(biao)达。

一、好(hao)故(gu)事是在采访(fang)中自(zi)然浮现的,不是刻意为之

讲故(gu)事一直是“冰点”传(chuan)统,很(hen)多学者认为,灾难面前(qian),故(gu)事是弱的,过多的个(ge)体故(gu)事,会造成“同情(qing)疲(pi)劳”,写作手法(fa)再高明、情(qing)感(gan)浓(nong)度再高的“灾难美学”也是选择(ze)性逃避,削弱了(le)理性逻辑,追问灾难原因才是媒体应有的担当。

这样的观点有一定道理,但也难免中庸、简单。

灾难报道同样需要好(hao)故(gu)事。但好(hao)故(gu)事经常是在采访(fang)中自(zi)然浮现的,不是刻意为之。好(hao)的故(gu)事与调查性报道、研(yan)究性报道一样有锐(rui)度、深度。一篇稿子最重要的是思想力,思考的水位(wei)比容器重要。特稿只是一种(zhong)载体,它可以是多层次、逻辑丰富、多线交织、把深刻反思无(wu)痕(hen)融入的故(gu)事表(biao)达。

灾难报道中,寻找故(gu)事和原因追问一直是我们(men)的双线操作。

《回家》《永不抵达的列车》都是灾难中的个(ge)体故(gu)事,在大事件中,我们(men)寻找小(xiao)切口,事实上(shang),宏大都会落在个(ge)体的肩膀上(shang)。就像作家毕(bi)飞宇所说(shuo):“我所有的写作目(mu)标(biao),就是让事情(qing)变小(xiao)。”看起来我们(men)在写小(xiao),其实在写背后的大背景、大时代。当时的“冰点”部门(men)主(zhu)编评价《回家》称,再广大的悲伤都不如具体而微的悲伤。

时间(jian)会让故(gu)事树(shu)生长,单篇稿件可能只是它的一段(duan)“年轮”。汶川大地震10年后,2018年记者回访(fang)了(le)一些地震孤儿,发现他们(men)很(hen)反感(gan)媒体、志愿者一年一度的“关心”。他们(men)厌(yan)倦了(le)“标(biao)准答案(an)”式的回答,他们(men)被志愿者安(an)排住五星级酒店、看大海,可很(hen)快他们(men)又回到逼仄的住处生活,他们(men)也厌(yan)倦了(le)好(hao)心人对(dui)他们(men)上(shang)大学“成龙成凤”的期待。他们(men)不愿谈(tan)论“梦想”,“没愿望还不行吗?必须有愿望吗?”他们(men)经常说(shuo)“忘记了(le)”“无(wu)所谓”,地震孤儿的心理重建远比生活重建困难。我们(men)的记者老老实实写下了(le)《地震孤儿:别再关注我了(le)》。

因为事实就是这样,要相信新闻真实的力量,也不要低估读者接受复(fu)杂真相的能力。

时间(jian)让重大灾难的故(gu)事树(shu)成长得盘根错节,故(gu)事在流动,人的理解也在流动。当时的灾难报道与当时的时代特征(zheng)紧密(mi)相关,灾难报道的河流,此岸是时间(jian),彼岸是人的认知(zhi)。

灾难报道中,我们(men)努力寻找用故(gu)事承载最大吨位(wei)的思想力。我们(men)希望把故(gu)事的弧度、复(fu)杂的思考、一浪高过一浪的逻辑压缩在一篇特稿里,把“太(tai)史公曰”藏在故(gu)事的褶皱里。

《我打过148场山火,这一次最难》就是这样一篇佳(jia)作。一位(wei)干了(le)17年、打过148场森(sen)林大火的战士程雪力,第一次有不想打火的念(nian)头(tou),他以第一人称视角,讲述了(le)雅江山火的灭火之痛,那是注满“烈(lie)焰、寒冰、高原反应”的“搅拌机”。森(sen)林被大风(feng)摇得像滚滚波浪。3个(ge)火场烧成“金(jin)鱼”的形状。几分钟(zhong)内雅江的天空由(you)蓝到红黄再变成灰黑(hei)。树(shu)林里的黑(hei)熊、雪雉、毛(mao)冠鹿……还没跑出来就被烧焦了(le)。山上(shang)的消防员如同被放在柴火灶里一样。自(zi)热米饭煮(zhu)不熟,蛋(dan)黄派(pai)膨胀到爆。大家用油锯切割和石(shi)块泥土(tu)堆填(tian)的方(fang)式破冰前(qian)行……只有亲历者才能把冰与火的世界讲得像纪录片。

他打过各种(zhong)山形的火,他分析(xi)打火就是打地形、打植被、打气象(xiang)、打装(zhuang)备。打火的窗口期,经常是凌晨1点风(feng)最小(xiao)的时候。他分析(xi)为什么(me)防火和灭火的难度加大了(le)。

他花了(le)最大的力气写人,仅两年时间(jian),他有27名战友牺(xi)牲在火场。他写火场的中场休息(xi),那种(zhong)残(can)酷里的短暂平静,还有几个(ge)月就要当爸(ba)爸(ba)的战友上(shang)网看婴儿奶粉、纸尿(niao)裤,有人翻过手机背面看结婚照,有人接到了(le)女朋友分手的电话(hua)……他从这个(ge)灾难写到那个(ge)灾难。他在汶川地震救人,坐直升机抵达泸定地震灾区,他写在汶川地震“岳父、岳母、妻子、女儿遇难”的战友,坚持当了(le)29年消防员。他写真正(zheng)的英雄是选择(ze)消防员的姑娘,可对(dui)镜贴花黄,也可铁(tie)甲披寒光……

□ 2024年3月21日,四川省森(sen)林消防总队消防员在四川省甘孜藏族(zu)自(zi)治州雅江县火场扑救山火 (新华社发 程雪力/摄)

灾难与灾难的过渡,在他笔下再自(zi)然不过。因为那是他的生活,不是写作技(ji)法(fa)。这篇特稿融合了(le)人、事、现场、难点、原因分析(xi)等诸多层次,他不是摇着(zhe)读者“听我说(shuo)我们(men)多难”,而是无(wu)声地把复(fu)杂融在绒毛(mao)般的细节里。

2023年8月北京暴(bao)雨,Z180次列车晚点了(le)近90个(ge)小(xiao)时抵达,我们(men)写了(le)这趟列车惊险求(qiu)生的特稿,它天然融合了(le)一场灾难的多种(zhong)元素,故(gu)事的优势是让公众在他时他刻共情(qing)此时此刻。

二、做调查,“怎么(me)办”更重要

故(gu)事并不是我们(men)的终点。

2022年夏天高温,我们(men)发表(biao)了(le)《高温预警前(qian)后,那些被忽视的细节》,提到多个(ge)死于热射病的普通劳动者。其间(jian)有很(hen)多疑问,有人在室内工作,有风(feng)扇,没有空调;有人倒(dao)下的那一天,西安(an)最高气温34℃,并未达到规(gui)定的必须停止户外作业(ye)或采取措施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(ye)时间(jian)的标(biao)准。我们(men)想搞清楚,高温预警有什么(me)需要完善的?

记者采访(fang)了(le)很(hen)多气象(xiang)专家、卫生专家,原来我国高温三色预警、高温中暑气象(xiang)等级预警,均已正(zheng)式施行15年。目(mu)前(qian)的预警系统缺乏针对(dui)性,需要重点关注脆弱人群,做出精细化(hua)预警。过去(qu)40年间(jian),我国高温热浪相关的死亡负担增长了(le)4倍。高温热浪问题,成为一个(ge)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。

记者也探讨了(le)我国20年来一直在尝试建立“更具针对(dui)性”的“高温与健康风(feng)险预警”系统为什么(me)迟迟不能推行。针对(dui)公众质疑“气象(xiang)局高温低报”“不敢预报40℃以上(shang)的高温”“为了(le)不停工,不给高温补贴”,记者报道了(le)气象(xiang)部门(men)的解释(shi):“压低温度预报的情(qing)况是不存在的,气象(xiang)台(tai)都是以观测站百叶箱里的温度为准,这可能与实际体感(gan)温度有所不同。”

记者接着(zhe)行文(wen),为什么(me)不做“体感(gan)温度”预报呢?因为个(ge)体的体感(gan)温度差(cha)异大,很(hen)难有全国统一的“体感(gan)温度预报”。记者还探讨了(le)“高温中暑事件预警”机制。在记者列举的长长的死亡名单里,有一个(ge)共同点:环境(jing)里没有空调。记者指出,应对(dui)高温最直接的手段(duan),就是有空调。

能够看到作者的行文(wen)逻辑,是追问式的,逻辑起点是从人出发,探讨一个(ge)个(ge)预警系统,文(wen)章舍弃(qi)了(le)故(gu)事,以热射病死者的工作环境(jing)作为证(zheng)据,更像是深度报道,写出了(le)与每个(ge)人相关的广阔感(gan)。

今(jin)年4月,南昌出现极(ji)端天气,大风(feng)吹落了(le)住在同一栋楼、同一朝向、同一格(ge)局卧室里的3位(wei)住户。记者第一时间(jian)赶到现场,“扫楼”式一家家敲门(men)采访(fang),住户形容狂风(feng)“不是冬天那样呜~呜~呜~而是哐(kuang)哐(kuang)哐(kuang)!哐(kuang)哐(kuang)哐(kuang)!”“像铁(tie)皮一样响。”

记者采访(fang)到了(le)遇难者家属,但追问更多的是飞窗之谜。记者一步步调查,根据国家标(biao)准《民用建筑设(she)计统一标(biao)准》阳台(tai)应设(she)置防护栏杆,但在装(zhuang)修中,有人为了(le)美观,选择(ze)拆除栏杆。记者调查窗户的抗压问题,发现窗框型材和安(an)装(zhuang)方(fang)式的重要性,远大于窗玻璃本身。铝合金(jin)门(men)窗壁厚的国家推荐标(biao)准,从1.4毫米提高到了(le)1.8毫米,但是装(zhuang)1.8毫米的人很(hen)少。螺丝打在哪里也很(hen)重要。根据国家标(biao)准《建筑门(men)窗附框技(ji)术要求(qiu)》建议,固定点到窗框四个(ge)角的距离,不应大于150毫米。但记者采访(fang)中发现,有的门(men)窗装(zhuang)修工并不严(yan)格(ge)按此执行,有的锚固点只打了(le)发泡剂。

《南昌大风(feng)的飞窗之谜》整篇文(wen)章没有写血,但处处是血的教训,这篇调查步步为营,加固的新旧螺丝类似中指和小(xiao)拇指大小(xiao)的毫厘之差(cha),记者都没有放过。通篇人物面孔模糊,却有清晰的门(men)窗面孔。这篇稿子几乎让公众看到了(le)一份严(yan)格(ge)的门(men)窗安(an)装(zhuang)手册,记者的报道意图就是阻止极(ji)端天气下,下一扇窗、下一个(ge)生命的坠落。

正(zheng)面引导不是美化(hua)苦(ku)难,也不是把伤口撕开任凭它流血,而是切要害、堵漏洞。

高温和大风(feng)飞窗,两种(zhong)灾难,两个(ge)记者,但报道的调查思路很(hen)接近。

灾难报道中,何时用特稿,何时用调查,需要看当时的环境(jing)。好(hao)故(gu)事需要它自(zi)己浮出来,记者要碰要等;好(hao)调查需要记者扎进去(qu),钻深些,提出建设(she)性意见。在某种(zhong)程度上(shang),灾难报道,关注以后怎么(me)办,比这次发生了(le)什么(me)更重要。

三、灾难报道需体现对(dui)“人”的尊重

灾难报道中,绕不过去(qu)一些新闻伦理问题。比如,该不该打扰遇难者家属,“死亡敲门(men)”怎样避免“侵(qin)扰悲痛”,灾难现场可以“细描”到什么(me)程度等。

能否采访(fang)遇难者家属,不是简单的“绝对(dui)可以”或者“绝对(dui)不可以”,我们(men)遵循的是受访(fang)者最小(xiao)伤害原则(ze)。

郑州暴(bao)雨5号(hao)线地铁(tie)“7·20”事件,记者采访(fang)了(le)遇难者家属,看到家属把白孝(xiao)带往胳膊(bo)上(shang)缠,记者也学着(zhe)样给自(zi)己缠上(shang),有家属劝(quan)他,这样做可能对(dui)他家人不吉利。记者说(shuo):“我是邯郸(dan)人,邯郸(dan)挨(ai)着(zhe)豫北,我从小(xiao)听豫剧长大,算半个(ge)河南人,到了(le)这里,替老乡戴孝(xiao),不是天经地义(yi)嘛。”真诚不是他的工具,是他的实感(gan)。他得到的素材比发出稿子的内容多得多,对(dui)遇难者的报道,他很(hen)克制,尊重隐私及其家人意愿。

2022年东航MU5735空难,我们(men)发表(biao)了(le)《我愿意讲述: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飞机上(shang),还有1岁半的外甥女》,文(wen)章用自(zi)述体的方(fang)式,记录这一家三口,阅读量非常高。有人说(shuo)标(biao)题透露着(zhe)满满的求(qiu)生欲,是被“记者吃(chi)人血馒头(tou)”的言论逼的。“我愿意讲述”可能会成为以后灾难报道规(gui)避风(feng)险的一种(zhong)句式。其实这个(ge)标(biao)题是旗帜鲜明地捍卫灾难报道中媒体的应有权利。当时这家人向记者表(biao)示:“为什么(me)我们(men)家的孩子就不配被报道?”

拒绝采访(fang)和接受采访(fang)的家属都应当被尊重。有人评价,“我愿意讲述”是个(ge)体悲伤的出口,也在公共事件中,实现了(le)一场广泛(fan)的、可贵的共情(qing),这是一家媒体可以有的责任和温度。

某种(zhong)程度上(shang),媒体报道介入多深,取决于采访(fang)对(dui)象(xiang)是否愿意接受采访(fang)。在灾难报道中,“受访(fang)者优先”原则(ze)是底线。

媒体的尊重可以表(biao)现在每一处操作细节里。比如第一时间(jian),记者就口口声声称“遇难者”,会对(dui)内心还抱有一丝希望的家属造成伤害。比如,快速地报道幸存者“多幸运”就可能刺痛遇难者家属“多不幸”。比如,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(jian)表(biao)示理赔的新闻,这种(zhong)“及时”可能伤害了(le)还没缓过神的家属。比如,视频(pin)里不加马赛克的现场残(can)骸、蝴蝶结、钱包等画(hua)面,对(dui)公众是信息(xi)确认的“物证(zheng)”,但对(dui)家属是无(wu)比心碎的瞬间(jian)……事故(gu)真相是对(dui)家属最大的慰藉。新闻的热度很(hen)快退去(qu),对(dui)事故(gu)家属的关怀应该保持很(hen)多年,无(wu)论以后能否发稿,无(wu)论记者是否离职,“长期主(zhu)义(yi)”才是对(dui)遇难者家属更深的尊重。

在今(jin)天,我们(men)进入了(le)“人人都有麦克风(feng)”的时代,人们(men)可以拿起智能手机,迅速地上(shang)传(chuan)和观看视频(pin)。这对(dui)媒体人如何做好(hao)灾难报道提出了(le)更多挑战。多年来,中外学者对(dui)灾难报道总结出很(hen)多原则(ze),但实践中,我们(men)没有一纸通行一成不变的新闻工作手册。尊重受访(fang)者,尊重事实,就是最好(hao)的报道守则(ze)。(作者系《中国青年报》“冰点”周刊副主(zhu)编)

本文(wen)刊登于《中国记者》2024年第7期

新媒体编辑|梁益(yi)畅(chang) 刘(liu)益(yi)帆(实习)

发布于:北京市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