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文明论与历史哲学:第一届古典政治哲学论坛在重庆大学举办,中国,西方,研究
2024-07-09 08:14:12
文明论与历史哲学:第一届古典政治哲学论坛在重庆大学举办,中国,西方,研究

2024年6月8至9日,由重庆大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、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,重庆大学《古典政治哲学》编辑部承办,上海人民(min)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协办的第一(yi)届古典政治哲学论坛(tan)在(zai)重庆大学A校区成功(gong)举办。

来(lai)自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国人民(min)大学、中央党校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中山大学、北京师范(fan)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华东师范(fan)大学、首(shou)都师范(fan)大学、陕(shan)西师范(fan)大学、四川美术学院、重庆师范(fan)大学、上海人民(min)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等(deng)高校、学术机构(gou)与研究中心的四十多位师生参加了会议(yi)。此次(ci)论坛(tan)汇集了国内诸多古典政治哲学研究专家(jia),共同(tong)探讨了古典政治哲学领域(yu)的众多关(guan)键问题,以(yi)及陈赟(bin)教授(shou)的新书《文明论的历史哲学》。

本次(ci)论坛(tan)是国内首(shou)次(ci)以(yi)“古典政治哲学”为题的专题研讨会,体现出重庆大学在(zai)学科建制动态(tai)上的敏锐捕捉。当前“古典学”在(zai)中国方兴未(wei)艾,“政治哲学”也于2024年新增为哲学第九个二级学科,重庆大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中心依托既(ji)有(you)研究基础,召开有(you)届次(ci)的古典政治哲学论坛(tan),有(you)助于占领新的学术高地(di),继续发扬重庆大学在(zai)古典学和古典政治哲学研究上的优势;是学习贯彻(che)习近平总书记(ji)在(zai)重庆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,在(zai)中外文明互鉴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古典学,致(zhi)力于中华优秀(xiu)传统文化(hua)的创造性转化(hua)与创新性发展,为中国式现代化(hua)的文明新形态(tai)提供新的文明论证成资源。

开幕致(zhi)辞

本文图(tu)片均由武文强、白嘉丽、许嘉禾所(suo)摄

6月8日上午,伴随着微微江风与绵绵细雨(yu),论坛(tan)在(zai)博雅小(xiao)院报告厅拉开序幕。在(zai)重庆大学哲学系董(dong)成龙(long)副教授(shou)的主持下,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(deng)研究院副院长唐杰(jie)、重庆大学哲学系主任张文涛、华东师范(fan)大学哲学系教授(shou)陈赟(bin)先后致(zhi)辞。唐杰(jie)副院长首(shou)先代表高研院向本次(ci)前来(lai)参会的专家(jia)学者表示热烈欢迎,详细介(jie)绍(shao)了重庆大学高研院的建院历史和办学特色,并预祝(zhu)本届大会取得圆满(man)成功(gong)。张文涛教授(shou)讲述了本次(ci)论坛(tan)的缘起,随后又介(jie)绍(shao)了重庆大学哲学系的基本情况,介(jie)绍(shao)了古典学为全国唯一(yi)正(zheng)式列(lie)入教育(yu)部学科目录哲学一(yi)级学科下的自设二级学科,并表示已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合作意向,即将创办《古典政治哲学》辑刊。陈赟(bin)教授(shou)在(zai)致(zhi)辞中表达了两个感谢,一(yi)方面感谢各位老(lao)师同(tong)仁的支持,另一(yi)方面感谢张文涛教授(shou)所(suo)带(dai)领团队的辛勤付出,并祝(zhu)愿(yuan)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能够(gou)在(zai)大江大河(he)之畔(pan)乘势而立(li),也恳请在(zai)场专家(jia)对自己的新书批评(ping)指正(zheng)。

分组发言与讨论

第一(yi)组讨论由江湄教授(shou)主持,她(ta)介(jie)绍(shao)了自己与重庆大学高研院的渊源,并表达了对陈赟(bin)教授(shou)新书的关(guan)注,随后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白钢教授(shou)、华东师范(fan)大学历史系李磊教授(shou)、重庆大学哲学系张文涛教授(shou)先后发言。

白钢教授(shou)以(yi)“道术将为天下裂”为主题,对比了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明形态(tai)学、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与沃格林的天下时代说,他指出,轴心时代说在(zai)“整全性的文明比较视(shi)野”上对文明形态(tai)学完成超(chao)越(yue),也指出沃格林作为西方文明中心论者对中印文明理解的缺失,但也强调了沃格林将天人关(guan)系引入对于政治与文明的理解,具有(you)重大理论价值(zhi)。

李磊教授(shou)以(yi)“历史普遍性的叙事维度”为主要视(shi)域(yu),分析(xi)了中国的历史境(jing)遇及其存在(zai),他强调,普遍性叙事是中国历史呈现方式由对局(ju)部历史现象的表述转换为对存在(zai)者历史性的终(zhong)极追问的关(guan)键所(suo)在(zai),所(suo)以(yi)要从存在(zai)者境(jing)遇的层面开启中国历史,在(zai)文化(hua)、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各个领域(yu)中寻找(zhao)沟(gou)通的普遍性。中国的世界性问题,必(bi)须在(zai)具体的历史领域(yu)与抽(chou)象的历史哲学领域(yu)同(tong)时得到说明。

张文涛教授(shou)基于陈赟(bin)教授(shou)著作,分析(xi)了文明论范(fan)式对中国研究的意义。他首(shou)先指出,文明论以(yi)一(yi)种“整全性视(shi)角”,在(zai)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对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超(chao)越(yue),而文明的核(he)心则是政治/政制,政治/政制问题是界定和研究文明的核(he)心之所(suo)在(zai),陈赟(bin)教授(shou)从“自然”与“历史”的区分对基督教史观展开批判,并突破了西方中心论。随后,张教授(shou)指出,目前应当重思“循环历史观”的含义、本质与价值(zhi),并以(yi)文明“价值(zhi)论”来(lai)取代文明“类型论”,借助中华传统中的“华夷之辨”,以(yi)“双向格义”为方法,展示中华文明优于、高于西方文明的系统性论证。

第二组讨论由重庆大学哲学系闫云副教授(shou)主持,陕(shan)西师范(fan)大学哲学学院庄振华教授(shou)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(suo)林鹄研究员、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副教授(shou)先后发言。

庄振华教授(shou)指出,以(yi)“中道”标示中华文明在(zai)历史内部“究天人之际、通古今之变(bian)”的特质,是当下中国哲学发展的一(yi)条(tiao)极富前景与深度的路径。但学者们未(wei)能发展出真正(zheng)适合于中国文明下生存体验的论说方式,所(suo)以(yi)容易将西方范(fan)畴框架直接套用于中西比较。因此,未(wei)来(lai)中国哲学的首(shou)要任务在(zai)于从《文明论的历史哲学》等(deng)新著对于西学一(yi)般主题的突破,继续走向对西方范(fan)畴框架的突破,勘(kan)定中西方在(zai)范(fan)畴逻辑与思维方式上的区别,同(tong)时聚焦于困扰全球文明的共同(tong)问题。

林鹄研究员指出,陈赟(bin)教授(shou)的著作针对的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面临的最紧迫(po)的问题,即不同(tong)文明如(ru)何(he)共处。对于陈赟(bin)教授(shou)所(suo)说的“任何(he)一(yi)种教化(hua)与文明都不可能垄(long)断、占有(you)大道”、“一(yi)切民(min)族及其文明都有(you)不可或缺的价值(zhi)”,他指出,当代文明之间与古今文明之间,都难以(yi)实现真正(zheng)的兼容并包,所(suo)以(yi)首(shou)先要做的只能是坚守本民(min)族的精神家(jia)园。最后,他谈到了一(yi)点困惑,政治是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(yi),而国家(jia)是最重要的政治共同(tong)体,但陈赟(bin)教授(shou)著作中似乎没有(you)专门讨论国家(jia)问题。

李长春副教授(shou)首(shou)先介(jie)绍(shao)了沃格林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,分别是“观念与意识”“经验与符号”“存在(zai)的代表与超(chao)越(yue)的代表”“天下时代与精神突破”“神显、等(deng)价与分殊化(hua)”。基于这些(xie)重要概念,他分析(xi)了沃格林在(zai)《天下时代》中对中国文明的论述,包括中国文明的历史编纂特征、秩序主体,以(yi)及“不完全的突破”。随后,他指出了中国思想中的几个关(guan)键符号,包括“神”“天”“道”“性”“命”“心”,并由此介(jie)绍(shao)了早期中国的“神显”及其分化(hua),从周初(chu)对天命的体验,到孔子对德性神显的回应,再到孟子与《史记(ji)》对德性的分疏化(hua),最后指出了孔子在(zai)“精神突破”中至关(guan)重要的核(he)心地(di)位。

第三组讨论由上海人民(min)出版社毛衍沁编辑主持,北京师范(fan)大学哲学学院叶颖副教授(shou)、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李为学教授(shou)、华东师范(fan)大学哲学系张立(li)立(li)老(lao)师、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觅老(lao)师、华东师范(fan)大学哲学系张缨副教授(shou)先后发言。

叶颖副教授(shou)首(shou)先指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叙事线索,包括“辉格党史学”“古今之争”与“正(zheng)、负典之争”,随后他强调,不同(tong)于“古今之争”的“隔空对话”,沃格林似乎更关(guan)注每个时代里都在(zai)上演的、发生在(zai)正(zheng)典与负典之间的“同(tong)代相争”。所(suo)以(yi),叶颖副教授(shou)区分了正(zheng)典与负典相对立(li)的特征,前者表现为“爱世界”、秩序和保守,后者表现为“反宇宙”、自由和革命,随后重点分析(xi)了正(zheng)典部分沃格林对柏拉图(tu)和保罗的论述,柏拉图(tu)式哲学呈现为一(yi)种既(ji)超(chao)越(yue)实在(zai),又保持在(zai)它之中的运动,以(yi)防止哲人的心灵在(zai)神显中逃离(li),而保罗对神显经验的表达更加透彻(che)、明晰、毫不含糊,但也因此而更容易陷(xian)入失衡。因此,在(zai)沃格林看来(lai),“古典政治哲学”实际是“柏拉图(tu)式心灵运动”。

李为学教授(shou)探讨了普遍性问题对新历史哲学建构(gou)的影(ying)响,他指出,普遍性问题作为现代意识形态(tai)的基础,在(zai)带(dai)来(lai)一(yi)个稳定的系统性世界图(tu)像的同(tong)时也为一(yi)种彻(che)底的虚无主义做好了准备。而且,欧洲哲学家(jia)去中心的、复数多元的新普遍主义在(zai)多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普遍主义弊端仍旧是个问题,这种方案仍旧在(zai)普遍主义的语法范(fan)畴之内。对于中国思想者而言,如(ru)果想要克服普遍主义,就需要回到中国古典的天地(di)人时刻和以(yi)“巫史传统”为主干的思想史叙述中,对由巫及史、由史及礼、释(shi)礼归仁这一(yi)历史的同(tong)时是逻辑的脉络(luo)做出梳(shu)理,才能厘清我们当下思考问题的思想史位置,并规避陷(xian)入到另一(yi)种普遍主义之中。

张立(li)立(li)老(lao)师主要分析(xi)了西方哲学中的“必(bi)然性”与“时间设定”,她(ta)首(shou)先分析(xi)了西方文明对于历史的拒绝,一(yi)方面,历史被西方哲学视(shi)为特殊性的体现,因而“在(zai)西方追求普遍性的知识谱系中始(shi)终(zhong)处于边缘化(hua)的地(di)位”;另一(yi)方面,历史哲学也致(zhi)力于“以(yi)哲学消解历史” 。因此,西方历史哲学所(suo)追求的乃是普遍性、必(bi)然性概念,而这两个概念归根(gen)结(jie)底以(yi)形而上学概念“存在(zai)”为基础,所(suo)以(yi)对历史的拒斥,最终(zhong)要追溯到“存在(zai)”及其相关(guan)概念上。海德格尔早已指出,“存在(zai)”本质上是一(yi)种时间设置,那么必(bi)然性、普遍性这些(xie)概念,就是类似时间设置的一(yi)种设定,也正(zheng)是基于这样的时间设定,西方文明论具有(you)一(yi)种对历史的拒斥。

张觅老(lao)师主要聚焦的问题是施密特政治思想中的历史论题,他指出,在(zai)历史认识的视(shi)角上,施密特采取的是一(yi)种现实的文明史和政治神学的救(jiu)赎历史混同(tong)的视(shi)角,而在(zai)历史认识的方法上,除了积极还原(yuan)重要的精神和历史概念所(suo)由之产生的原(yuan)初(chu)生存性语境(jing)之外,施密特还特别经常地(di)使用一(yi)种“生存—实在(zai)论意义上的历史解释(shi)学”方法。在(zai)视(shi)角与方法的基础上,施密特基于“陆地(di)与海洋(yang)”论题,开启了“世界历史”论述的新坐标,他将陆地(di)与海洋(yang)的斗争视(shi)作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能,在(zai)二者的斗争中,宗教和神学斗争不但没有(you)得到弱化(hua),反而在(zai)一(yi)段时间内得到了强化(hua),并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(yi)。由此,施密特发现了一(yi)种具有(you)决定意义的宗教意识并称之为“政治加尔文主义”。

张缨副教授(shou)首(shou)先指出了沃格林在(zai)《天下时代》中解释(shi)哲学的新思路与独特视(shi)角,他使用了一(yi)对解释(shi)性的概念“理智性的”与“灵性的”来(lai)建构(gou)其观念史。张缨副教授(shou)认为,此对概念实际上取自使徒保罗的《哥(ge)林多前书》,其中包涵的主张是属人的理智或智慧远远低于属神的灵。通过探究沃格林对保罗、斐洛和柏拉图(tu)的解释(shi),张缨副教授(shou)进一(yi)步表明,沃格林将哲人对“理智性运动的参与”理解为“对神显事件(jian)的一(yi)个回应”,从而取消了哲学的自主性。然而,这样一(yi)种观点在(zai)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这样的哲人看来(lai)是很有(you)问题的,他们认为,哲学与启示不共戴天,且哲学在(zai)根(gen)本上具有(you)无神论的性质。

第四组讨论由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刘(liu)学浩编辑主持,清华大学哲学系刘(liu)沐恩(en)老(lao)师、重庆大学哲学系闫云副教授(shou)、华东师范(fan)大学哲学系蔡添阳博士生、重庆师范(fan)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(liu)龙(long)副教授(shou)先后发言。

刘(liu)沐恩(en)老(lao)师首(shou)先提出“何(he)以(yi)中国”这一(yi)学界常谈常新的重要问题,他指出,以(yi)许宏为代表的诸多学者曾从历史考古的角度进行回应,而近年来(lai)中国哲学界借助沃格林式历史哲学,则为理解该问题提供了一(yi)种新的可能性。他进一(yi)步表明,唐文明教授(shou)的《极高明与道中庸》及陈赟(bin)教授(shou)的《文明论的历史哲学》是反映上述现象的最新力作。唐、陈的中国文明研究借助沃格林秩序哲学而展开,主张在(zai)比较文明的视(shi)野下理解中国,强调“精神”对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性。总体而言,唐教授(shou)所(suo)阐释(shi)的中国文明是“心性”与“教化(hua)”的典范(fan)文明,陈教授(shou)阐释(shi)的是“仁”“中”的“中道之国”,沃格林则是东方“天下时代”。唐与陈借鉴沃格林历史哲学对中国文明的阐发,不同(tong)于历史考古学,是中国学者在(zai)中西古今的视(shi)野下重思中国文明之赓续的新思考,也是沃格林研究的新动态(tai)。

闫云副教授(shou)指出了儒家(jia)历史哲学面临的合法性危机,以(yi)及相应的重构(gou)问题。他指出,目前学界缺乏对中国历史与文明具有(you)整全性把(ba)握的成熟的历史哲学体系,而如(ru)果要重构(gou)儒家(jia)历史哲学,需要从四方面入手(shou)。第一(yi),需要以(yi)经史传统、政教关(guan)系为主线,在(zai)历史思想与历史实践之间提炼出历史哲学。第二,儒家(jia)历史哲学重建的关(guan)键,在(zai)于应当使其具有(you)对中国历史及文明发展的解释(shi)能力和引导能力。第三,儒家(jia)历史哲学的建构(gou)应该为文明论的历史哲学提供基本理论形态(tai)的支撑,在(zai)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充分表达中国经验并提出中国方案。第四,重建儒家(jia)历史哲学为文明论的历史哲学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时,应该使后者具有(you)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自觉,凸显中国的普遍性原(yuan)理对世界文明的引导能力,充分发挥儒家(jia)历史哲学的文明矫正(zheng)功(gong)能。总之,儒家(jia)历史哲学的重建,是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建构(gou)的前期工作之一(yi)。在(zai)文明论的历史哲学的体系中,对世界根(gen)本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凸显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地(di)位。

蔡添阳博士生对陈赟(bin)教授(shou)的新书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思考,他认为,文明论的哲学要求将文明视(shi)作理解的前提而非对象,并以(yi)此视(shi)域(yu)为出发点,反省既(ji)有(you)的历史叙事和时代诊(zhen)断,具体展开为对“哲学”“历史”以(yi)及“中国”的沉思。随后,他具体分析(xi)了这三个概念,首(shou)先,哲学不仅是一(yi)种命题性知识,更涉及一(yi)种追求真理的风格;其次(ci),历史不仅是对普遍性的关(guan)注,更是在(zai)具体中充实自身的“具体之普遍”;最后,中国也不仅仅是一(yi)个民(min)族或文明形态(tai),更象征“文明”本身而为“中道之国”。

刘(liu)龙(long)副教授(shou)指出,陈赟(bin)教授(shou)的《文明论的历史哲学》在(zai)“普遍历史性的重构(gou)”“历史进程的方向”“世界秩序的建构(gou)”和“精神突破与历史意义”这四个不同(tong)面向上展开了对文明论的历史哲学的论述,展示了中、西历史哲学各自的义理脉络(luo)。他进一(yi)步表明,陈赟(bin)教授(shou)的新书通过对西方历史哲学的深入反思,揭露其病理性症候和导致(zhi)现代性危机的内在(zai)根(gen)由,并在(zai)中西历史哲学的互鉴和对勘(kan)中,创造性地(di)阐发和激活了中国古典思想所(suo)蕴含的时代价值(zhi)。《文明论的历史哲学》以(yi)中国思想为根(gen)底,一(yi)方面提升、转化(hua)、推进西方历史哲学论述;另一(yi)方面,在(zai)消化(hua)、吸收西方历史哲学理论洞见的基础上,建构(gou)起具有(you)中国文化(hua)主体性品格的“天下归仁”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,从而敞(chang)开了一(yi)条(tiao)通向人类文明新道路的可能性。

第五(wu)组讨论由重庆大学哲学系黄铭副教授(shou)主持,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周展安副教授(shou)、中山大学哲学系刘(liu)伟(wei)副教授(shou)、中国人民(min)大学哲学院宫志翀老(lao)师、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何(he)青翰老(lao)师先后发言。

周展安副教授(shou)接续章学诚与《文明论的历史哲学》所(suo)提供的相关(guan)理路,提出了治统、道统的对立(li)划分之外的“事统”概念。他尝试对读《文明论的历史哲学》和章学诚的经史论,围绕“道与事”“圣人与众人”“天与人”“三代与后世”等(deng)论域(yu),进一(yi)步理解因为强调“精神突破”的意义而在(zai)“经史关(guan)系”“天人关(guan)系”等(deng)论述中所(suo)引发的张力构(gou)造。

刘(liu)伟(wei)副教授(shou)指出,秩序诞生于对历史开端的永恒回归,这一(yi)观念广泛地(di)流行于不同(tong)知识背景的学者之间,如(ru)司马迁的《五(wu)帝(di)本纪》就比较集中地(di)表现了对“开端”问题的执着。《封禅书》则为这一(yi)观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,而《汉书·郊(jiao)祀(si)志》武帝(di)之前的记(ji)述虽(sui)然几乎全袭《封禅书》,却有(you)意识地(di)消解了“开端”问题,进而塑造了一(yi)种新的历史哲学。

宫志翀老(lao)师借助国内学界对雅斯贝尔斯、沃格林历史哲学的阐释(shi),讨论内外观察的差异。国内学界在(zai)理解中国的文献支持、理论视(shi)野、理论纵深这三重层面,从内部补正(zheng)了雅斯贝尔斯和沃格林:儒家(jia)的历史哲学要从经史分野和天人关(guan)系这两个根(gen)本问题说起;归根(gen)结(jie)底,要思考“突破”论如(ru)何(he)楔(xie)进六经。

何(he)青翰老(lao)师认为,在(zai)沃格林有(you)限的中国论述中,抵抗或消解“帝(di)国”因素(su)的努力必(bi)须兼涉对灵知主义的分析(xi)。朱子抑(yi)或其所(suo)继承的孔孟之道,从未(wei)将“天下”视(shi)为一(yi)个不应予以(yi)废除的“洞穴”抑(yi)或一(yi)个有(you)待逃离(li)的“此岸”。将“政教二元”预设为“存在(zai)的飞跃”之于中华秩序的基本诉求,大有(you)值(zhi)得检查、反省之处。

圆桌讨论暨(ji)闭幕环节

最后,张文涛教授(shou)主持了圆桌讨论。江湄教授(shou)作为引言人指出,陈赟(bin)教授(shou)对西方的认识从流溯源,在(zai)对照中带(dai)动中国文明的自我意识走向深刻、透彻(che),打开反思性和整体性的视(shi)野。江湄教授(shou)认为,此次(ci)论坛(tan)关(guan)切的是中国与未(wei)来(lai)世界的秩序问题,是关(guan)乎每个人安身立(li)命的重大问题,而在(zai)座学人在(zai)热烈的探讨中,都表现出了宽大、包容的学术胸怀(huai)。陈赟(bin)教授(shou)等(deng)嘉宾,借助沃格林这个抓手(shou),整体地(di)、透彻(che)地(di)反思中国文化(hua),其中体现的王船山与章太炎两种进路是值(zhi)得重视(shi)的。

陈赟(bin)教授(shou)做总结(jie),回顾了论坛(tan)的核(he)心议(yi)题,分多个层次(ci)讨论了文明与文化(hua)的关(guan)系,最后尤其强调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价值(zhi):中国哲学有(you)别于爱智慧、爱神的西方哲学,会提供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;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也能够(gou)走出研究西方哲学的新道路,知己知彼,更好地(di)在(zai)世界上生存。

在(zai)各位专家(jia)学者的热烈掌声中,第一(yi)届古典政治哲学论坛(tan)顺利闭幕。

习近平总书记(ji)四月份考察重庆时强调,要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(hua)重庆篇章。重庆大学召开古典政治哲学论坛(tan),是学习贯彻(che)习近平总书记(ji)在(zai)重庆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,是在(zai)中外文明互鉴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古典学,致(zhi)力于中华优秀(xiu)传统文化(hua)的创造性转化(hua)与创新性发展,为中国式现代化(hua)的文明新形态(tai)提供新的文明论证成资源。
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