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唤醒沉睡海底的历史瑰宝,考古船,沉船,南海
2024-07-15 05:16:19
唤醒沉睡海底的历史瑰宝,考古船,沉船,南海

邓启(qi)江进行水下(xia)记录。曾 瑾摄

宋建忠查(cha)看(kan)载人潜水器机械手。李 滨摄

梁国庆(右(you))在(zai)整理出水文物。周莹水摄

图为“探索二号”科考船。国家文物局供图

阳光透(tou)过波光粼粼的海面,洒(sa)下(xia)斑驳的光影。海风(feng)轻拂,带来远古(gu)的呼唤。站在(zai)考古(gu)船的甲板上,凝视(shi)这片浩(hao)瀚的海域,在(zai)蔚(wei)蓝的深处,隐藏着历(li)史的低语和文明的印记。

近日(ri),国家文物局召开(kai)“考古(gu)中国”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,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、二号沉船考古(gu)进展。这是世界级重大考古(gu)发现(xian)。

从1987年至(zhi)今,中国水下(xia)考古(gu)经历(li)了从无到(dao)有、由弱到(dao)强的发展过程(cheng),不断取得突破。

沉船发掘、文物发现(xian),水下(xia)考古(gu)不断有新发现(xian)

沉船发掘、遗址调(diao)查(cha)、文物保护,水下(xia)考古(gu)工作者(zhe)穿梭于(yu)波涛之间,将(jiang)个人梦想(xiang)与国家宏图紧密相连,唤醒着那些沉睡在(zai)海底的历(li)史瑰宝。

2022年,西沙(sha)群岛水下(xia)考古(gu)队领队邓启(qi)江带领团队,辗转(zhuan)于(yu)南海西沙(sha)群岛的北礁(jiao)礁(jiao)盘,在(zai)40余(yu)天中对35处水下(xia)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的复查(cha),包括沉船遗址10处、水下(xia)遗物点25处,逐步掌握西沙(sha)群岛礁(jiao)盘浅海海域水下(xia)文物分布情况和资源家底。

从宋代到(dao)近现(xian)代,不同时(shi)期、不同釉色、不同窑口的陶瓷器在(zai)这片水域均有发现(xian)。这些外销陶瓷器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,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南亚,再转(zhuan)运至(zhi)南亚、西亚、非洲等地,成为中外交流的直接物证。遗物中还悄然藏着来自异域的珍奇,诉说着古(gu)老商路的另一端。邓启(qi)江说:“1999年,我们在(zai)北礁(jiao)4号遗物点发现(xian)了两根象牙,后(hou)来我们还在(zai)24号遗物点发现(xian)了蓝色、绿色、琥珀色的玻璃环、珠等,这些应(ying)该都是海外输入(ru)中国的物品,充分体(ti)现(xian)了当时(shi)海上丝绸之路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的双向互(hu)动。”

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暗礁(jiao)丛生,海况复杂(za)。近30米深的海面下(xia),沉寂着一艘载满(man)龙泉青瓷的古(gu)船,逾万件遗物沉睡在(zai)软泥之中。直到(dao)2010年台风(feng)“鲇鱼”在(zai)古(gu)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,渔民(min)们在(zai)打捞时(shi)发现(xian)了零星瓷器,才揭开(kai)其神秘面纱。

暌违七百年,出水惊神州。两年时(shi)间,前后(hou)历(li)时(shi)8个月,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发掘工作成果丰硕。从碗、盘、碟到(dao)香炉、高脚杯,这些曾经漂(piao)洋过海的货(huo)物,重现(xian)了元代晚期龙泉窑瓷器外销的高峰,实证了福建及漳州海域是古(gu)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(hang)段和节点。这艘沉船与船上的1.7万余(yu)件文物,如同历(li)史的碎片,拼合出元代航(hang)海技术、贸易状(zhuang)况和文化交流的盛景。“元代晚期,东南沿海战乱频仍,但以圣杯屿沉船为代表的考古(gu)发现(xian),证实了此(ci)时(shi)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处于(yu)顶峰时(shi)期。”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(xia)考古(gu)发掘领队梁国庆说。

距今500多(duo)年前,两艘巍(wei)峨(e)的船只先后(hou)在(zai)南海西北陆坡的碧波中航(hang)行,一艘装(zhuang)载着满(man)满(man)的瓷器驶向远方的未知,另一艘则载着珍贵的乌木行驶在(zai)归家路上,却都沉没在(zai)了约1500米深的海底。2022年,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(cheng)研究所的一次(ci)科学考察(cha)活动揭开(kai)了这两艘沉船的面纱,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、二号沉船。

2024年5月26日(ri),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第三(san)阶段考古(gu)调(diao)查(cha)中,一件红绿彩瓷碗被机械手提取,翻转(zhuan)碗面,碗底“丙寅(yin)年造”4个字在(zai)灯(deng)光下(xia),清晰可见。这一发现(xian),让南海西北陆坡一号、二号沉船考古(gu)领队宋建忠兴奋不已:“这是水下(xia)考古(gu)的‘神之一手’。丙寅(yin)年为明正(zheng)德(de)元年(公元1506年)。这一发现(xian)是南海西北陆坡沉船考古(gu)最重要的发现(xian)之一。”

在(zai)中国(海南)南海博物馆特制的脱水盐池中,一只船上已被尘封500多(duo)年的珐(fa)华梅瓶仍然艳丽(li)夺目。瓶体(ti)的蓝色明亮通透(tou),纹饰上还贴有金(jin)箔,在(zai)沉船考古(gu)中,我国首次(ci)发现(xian)制作工艺如此(ci)高超的瓷器,珐(fa)华器带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纹样、色彩等,也引发了人们对明中期对外贸易更高层次(ci)交流的猜(cai)想(xiang)。

宋建忠说,南海作为古(gu)代海上丝绸之路要道,除海禁(jin)时(shi)期,商船往来十分频繁。南海西北陆坡一号、二号沉船是我国首次(ci)在(zai)同一海域发现(xian)出航(hang)和回(hui)航(hang)的古(gu)代商船,填补了我国古(gu)代南海离岸航(hang)行路线的缺环,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(hang)线的历(li)史链条。

从浅海到(dao)深海,科学技术更新迭代

在(zai)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(shi)间里,中国人难以到(dao)达深海,更谈(tan)不上进行深海考古(gu)工作。

1996年,中国水下(xia)考古(gu)队对西沙(sha)群岛开(kai)展了首次(ci)水下(xia)考古(gu)调(diao)查(cha),在(zai)北礁(jiao)、珊瑚岛、浪花礁(jiao)等礁(jiao)盘上发现(xian)8处水下(xia)文化遗存,标志着中国水下(xia)考古(gu)从近海走向远海。2007年、2008年,“华光礁(jiao)一号沉船遗址”的水下(xia)考古(gu)发掘,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(ci)远海沉船遗址全(quan)方位系统发掘。

2014年,山东青岛,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、设计和建造的水下(xia)考古(gu)专用船“中国考古(gu)01”投入(ru)使用,从此(ci)我国水下(xia)考古(gu)工作告别了“租用渔船时(shi)代”,水下(xia)考古(gu)科研设施条件和水下(xia)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极大提升。仪器设备间、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、海洋探测室、减压舱、A字架、折臂吊、工作艇……“中国考古(gu)01”配备了专供水下(xia)考古(gu)工作所需的多(duo)种设备和专门舱室,还设置了休息室、厨(chu)房、卫生间等,是队员的“海上家园”。提起这个“老伙伴”,邓启(qi)江感叹(tan)道:“近年来水下(xia)考古(gu)的许多(duo)工作都有这位‘得力帮手’的身影。”

海平面200米以下(xia)的海洋属于(yu)深海区,超高水压是推(tui)进深海考古(gu)的难题。2017年8月,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“深海勇士(shi)”号在(zai)南海成功进行首次(ci)载人深潜,作业能力达到(dao)水下(xia)4500米。这一深海利器拉开(kai)了中国深海考古(gu)的序幕。

随着“深海勇士(shi)”号缓缓下(xia)潜,水下(xia)的世界逐渐变得清晰。长基线定位系统的精准导航(hang),犹如灯(deng)塔,引领队伍穿越漆黑的海水,直至(zhi)遗址的精确位置。在(zai)水下(xia)的昏暗光线中,三(san)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开(kai)始工作,它们是考古(gu)队敏锐的眼睛,完整记录沉船遗址的每一处细节。

“原有的抽泥设备十分笨重,光抽泥头就有几十斤重,在(zai)发掘过程(cheng)中一不小心就会对文物或脆弱遗迹造成伤害。”梁国庆说。在(zai)圣杯屿元代沉船考古(gu)中,考古(gu)队对发掘工具进行了小型化改造,抽泥设备变得只有3寸(cun)大小,仅仅一两斤,极大程(cheng)度(du)减少了可能对文物产生的二次(ci)伤害;小气枪型吹泥设备可以像(xiang)手术刀一样对文物进行精细挖掘,辅助考古(gu)队员科学揭露了瓷器包装(zhuang)方式等脆弱遗迹。

昏暗的海底,大多(duo)数时(shi)候能见度(du)还不到(dao)1米。圣杯屿元代沉船考古(gu)队拍摄了近6万张近景照(zhao)片,利用水下(xia)三(san)维摄影拼接技术,这些照(zhao)片被计算整合,就像(xiang)拼合起一幅巨大的海底拼图。随着最后(hou)一块“拼图”的落位,低能见度(du)海况下(xia)一幅沉船遗址的高清全(quan)景三(san)维影像(xiang)终于(yu)首次(ci)呈现(xian),让世人得以窥见沉船全(quan)貌。

每分钟35米,这是潜水器从海面下(xia)潜至(zhi)海底作业的速度(du),一个潜次(ci)8小时(shi),每次(ci)下(xia)潜,潜水器机械手大约在(zai)水下(xia)作业6小时(shi)。文物提取规划、潜水器回(hui)收的海况要求(qiu)、离底高度(du)、推(tui)进器转(zhuan)速……宋建忠对文物提取的全(quan)部环节进行了严格(ge)的细化和规范,以保障(zhang)文物的绝(jue)对安(an)全(quan)。宋建忠说,精心设计的柔性材料代替了原有的金(jin)属,使得机械手既能温柔地触碰古(gu)老的文物,又有足够的力量将(jiang)它们采集(ji)。

深海探测与深海进入(ru)的尖端技术能力,使得我国的深海考古(gu)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深入(ru)海洋的最隐秘处,触摸曾被海水拥抱了千百年的文明遗迹,这是对人类文明记忆的深刻拓展,对海洋历(li)史篇章的精彩书写。

揭示海洋文明密码,向未知探索

每一次(ci)水下(xia)考古(gu),都是与未知的较量;每一次(ci)下(xia)潜,都是全(quan)新的旅程(cheng)。从观察(cha)天气、水况,到(dao)穿戴装(zhuang)备、安(an)全(quan)检(jian)查(cha),考古(gu)队员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(hou)潜入(ru)水中,完成任务期间,还要关(guan)注海底环境、留意工作时(shi)间、气体(ti)残压等,每个步骤都需小心翼翼。由于(yu)浮力巨大,考古(gu)队员们要腰系4到(dao)5块压铅,再背上沉重的气瓶,才能沉下(xia)海底。结束任务上升时(shi),队员们还需注意要在(zai)距离水面5米处停留约3分钟,以减少压力改变带来的不适。出水时(shi),兴奋与疲惫交织(zhi),完成了任务的队员们相互(hu)协助,记录下(xia)宝贵的发现(xian)。

西沙(sha)群岛远离陆地,对考古(gu)队员而言,这里既是探寻历(li)史奥(ao)秘的圣地,也是挑战身体(ti)与意志的训练场。在(zai)邓启(qi)江的记忆中,长期在(zai)高温、高湿(shi)、高盐的环境下(xia)工作,长期在(zai)有限的船上空(kong)间生活,队员们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。炎炎烈日(ri)下(xia),汗水浸透(tou)了衣衫;潮湿(shi)的海风(feng)无孔(kong)不入(ru),海水浸渍让皮肤粗(cu)糙并感到(dao)疼(teng)痛。更有台风(feng)等恶劣天气的影响,队员们不得不暂时(shi)撤离,返回(hui)本(ben)岛避风(feng)。然而,也正(zheng)是这种挑战,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水下(xia)考古(gu)的热爱和执着。

“水下(xia)考古(gu)的过程(cheng)很艰辛。”梁国庆说。水下(xia)考古(gu)的定位难度(du)很大,完成前期资料收集(ji)后(hou),要先开(kai)展海洋地球物理探测,缩小可能存在(zai)遗存的范围,最后(hou)才是通过潜水调(diao)查(cha)确认遗存位置和状(zhuang)况。邓启(qi)江也表示,寻找和发现(xian)水下(xia)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。

但当梁国庆第一次(ci)真正(zheng)在(zai)水下(xia)触摸到(dao)沉船遗址,他的内心无比震撼(han)。“水下(xia)万籁俱寂,而我却能通过沉船与文物和古(gu)人对话(hua),那一刻由衷地萌发了对水下(xia)考古(gu)的热爱,也感受到(dao)中华民(min)族自古(gu)以来的勤劳智慧和非凡创造力。”

对海洋,邓启(qi)江充满(man)向往,来自山区的他憧憬着海洋的自由、广博与深邃。2004年,邓启(qi)江参加了水下(xia)考古(gu)专业人员培训,开(kai)启(qi)了与海洋密切打交道的职业生涯。长期与海洋打交道,让邓启(qi)江进一步发现(xian)海洋的美。“海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繁荣,神秘的大海还有许多(duo)秘密等待我们去了解。”从海洋中,他看(kan)到(dao)文化的交融(rong)碰撞,更看(kan)到(dao)文明的传承和发展。

2023年5月23日(ri),宋建忠乘坐“深海勇士(shi)”号第一次(ci)到(dao)达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。潜水器下(xia)潜时(shi),考古(gu)队员们被包裹在(zai)一片黑暗之中。在(zai)到(dao)达沉船现(xian)场,打开(kai)灯(deng)光的瞬间,他们惊叹(tan)不已:沉船散落下(xia)的陶器、瓷器等,琳琅满(man)目地堆(dui)积在(zai)一起,与遗物共(gong)生的虾蟹被灯(deng)光刺激,也突然开(kai)始迁动,仿(fang)佛在(zai)展现(xian)这沉睡多(duo)年的宝藏的生机与活力。宋建忠说,“这种时(shi)空(kong)的穿越感,我难以用话(hua)语来形容。”

以无穷热情与科学技术为支(zhi)撑,水下(xia)考古(gu)人深入(ru)海底,揭示海洋文明密码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职业的热爱。在(zai)水下(xia),他们找到(dao)了与岁月对话(hua)的桥梁,感受着先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,更履(lu)行着崇高的使命——唤醒沉睡的历(li)史,保护民(min)族的记忆。(本(ben)报记者(zhe) 王 珏)

(喻锦妍(yan)参与采写)

版式设计:汪哲平

《 人民(min)日(ri)报 》( 2024年07月07日(ri) 第07 版)

责编:卢思宇、侯兴川

发布于(yu):北京市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