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探寻运河“原点”城市的生长密码,扬州,变化,清代
2024-07-09 05:30:00
探寻运河“原点”城市的生长密码,扬州,变化,清代

当(dang)历史逐(zhu)渐(jian)湮没(mei)在逝去的时间里,古籍是最忠(zhong)诚的见证者。

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,新华日报记者来到运河原点(dian)城市(shi)扬州,扬州市(shi)图(tu)书馆的古籍文献室中,一(yi)部部泛黄的古籍让人回(hui)归历史“现场”:追溯2500年前吴王夫差在古邗沟挖下第一(yi)锹的情景,从古邗沟故道7次(ci)变身“触摸”运河的生长脉(mai)络,从蒙尘的细节中,一(yi)窥忙碌(lu)的漕运和盐运,挖掘扬州城的繁华过往。

运河的“原点(dian)”和“生长”

从扬州城北郊的螺丝湾(wan)桥向东直达黄金坝(ba),长约1.45公里,有条并不宽阔(kuo)的河流静静流淌,汇入东侧(ce)的古运河,这便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遗存——古邗沟故道,也被称作(zuo)京(jing)杭大运河真正的源头。

大运河最早出现在古籍中是在春秋时期。扬州市(shi)图(tu)书馆馆藏明(ming)万历四十四年孙矿批点(dian)、闵齐伋(fan)刻朱墨套印(yin)体(ti)《春秋·左传注》记载,“哀公九年,吴城邗,沟通江淮”,公元前486年,吴王夫差子承父业,开(kai)始了(le)北伐征(zheng)程,他吸取了(le)父亲兵败的教训(xun),便另(ling)辟(pi)蹊径在长江与(yu)淮河之间挖了(le)一(yi)条人工运河。

《邗沟故道历代变迁图(tu)说》(清)徐庭曾撰清光绪三十年(1904)刻本一(yi)书,曾以地(di)图(tu)的形式展示了(le)邗沟故道以及历史上的七(qi)次(ci)变迁。八幅运河图(tu),图(tu)版(ban)详实,文字简明(ming),还标注出了(le)水道的变化,扬州市(shi)图(tu)书馆馆长、扬州市(shi)古籍保(bao)护中心主任(ren)朱军介绍,邗沟的开(kai)凿(zao)起初出于军事需要,后来成为了(le)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。从开(kai)凿(zao)至清代光绪年间的七(qi)次(ci)大的变迁,这八幅运河图(tu),标注出了(le)水道的变化,是了(le)解邗沟历史的重(zhong)要史料,对如今大运河的保(bao)护和利用有一(yi)定的参(can)考价值(zhi)。朱军说,《邗沟故道历代变迁图(tu)说》是邗沟1000多年变化的大略(lue)演示,从图(tu)中可以看出长江岸线南移、长江与(yu)淮河间湖泊变化以及淮河等因素对运河的影响(xiang)。“图(tu)中还显示出为了(le)避开(kai)山阳湾(wan)而开(kai)凿(zao)里运河,这体(ti)现了(le)大运河开(kai)凿(zao)的基本原则(ze)——开(kai)内河,防风险。”朱军说。

从古邗沟故道出发(fa),大运河开(kai)始“生长”。现藏扬州图(tu)书馆的清道光二十五(wu)年江西抚署刻本《扬州水道记》系清代扬州学派代表学者刘文淇所著(zhu)。该书记录了(le)大业元年隋炀帝开(kai)通济渠的场景:“发(fa)淮南民十余万开(kai)邗沟,自山阳(今淮安)至扬子(今仪(yi)征(zheng))入江”,修(xiu)毕当(dang)月,隋炀帝就乘坐龙(long)舟,沿(yan)着新运河浩浩荡荡巡幸江都。在邗沟旧(jiu)有基础上,隋炀帝大规模整修(xiu)扩(kuo)大,第一(yi)次(ci)形成了(le)南北贯(guan)通的大运河,并连接了(le)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和钱塘江五(wu)大水系,全长2700多千米。

运河的开(kai)凿(zao)绝非一(yi)蹴而就,唐代江沙淤(yu)积(ji),令漕运损失严重(zhong),据(ju)《旧(jiu)唐书·齐浣传》记载,“润州与(yu)扬州,一(yi)江之隔(ge),漕船(chuan)过江至扬州,要绕道至瓜步沙尾,由(you)仪(yi)征(zheng)运口进出,绕道多走60里水路,船(chuan)只还经常在江中被风涛漂(piao)损。”

开(kai)元二十五(wu)年,润州(今镇江)刺史齐浣主持开(kai)凿(zao)了(le)伊娄(lou)河。扬州市(shi)文史学者韦明(ming)铧(hua)说,伊娄(lou)河从瓜洲(zhou)延续到古邗沟南边的扬子津,大大缩(suo)短了(le)江南漕船(chuan)过江的距离,省去了(le)水陆转运和迂(yu)道之苦。从此(ci),瓜洲(zhou)从名不见经传的渡口迅速发(fa)展成“江北第一(yi)雄镇”,每年来往漕船(chuan)有数百万只,来往商人络绎不绝。

京(jing)杭大运河的最终改造(zao)完成在元朝,元朝著(zhu)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对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,从取道中原变直通北京(jing),据(ju)《郭守敬传》描述,修(xiu)筑过程中自丞相以下“皆亲操畚锸”,工程竣工时,忽(hu)必烈极目(mu)望去,见积(ji)水潭上帆樯蔽日,“舳舻蔽水”,盛况(kuang)空前,赐(ci)名为“通惠河”,通惠河的开(kai)通也标志着京(jing)杭大运河的最终完成。

漕运、盐运让扬州成为历史网红

唐代扬州商贾云集,贸易兴(xing)盛,清代乾隆鼎盛时期,每年经过扬州闸与(yu)瓜洲(zhou)闸的船(chuan)只近(jin)十万艘,扬州盐业达到顶峰。

纵览扬州图(tu)书馆的馆藏,从明(ming)代到民国,集中涌现出一(yi)批重(zhong)要的盐业著(zhu)作(zuo),描绘(hui)扬州盐业经济下的社会生态图(tu)卷。

扬图(tu)馆藏清同治(zhi)九年(1870)淮南书局(ju)刻本、方濬颐补刻《两淮盐法志》记叙了(le)两淮盐区生产、销(xiao)售、转运、课则(ze)等规章,是研究两淮盐政的重(zhong)要资料,全面记述了(le)乾嘉年间两淮盐业全盛时期的面貌,堪称淮盐“黄金时代”的盐政专书。

淮扬运河虽(sui)然屡(lu)经变动,但(dan)一(yi)直承担着食盐外运的重(zhong)要功能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常务(wu)副院长陆玉芹说,清代淮盐的行销(xiao)范围,在明(ming)代基础上虽(sui)有所调整,但(dan)没(mei)有太(tai)大变化,行销(xiao)地(di)域遍及江苏(su)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河南六省。据(ju)史料记载及考证,淮南淮北食盐的行销(xiao)都与(yu)大运河密切相关。其中,邗沟支(zhi)道以及扬州至仪(yi)征(zheng)段是淮南食盐外运的必经河段。

清代盐政纷繁复杂,尤其是两淮地(di)区。道光十一(yi)年(1831),盐务(wu)专家陶澍首倡淮北盐政改革,废除总(zong)商,推行票法,寻找调整政府、纳(na)税商人和消费民众之间的利益“均衡(heng)点(dian)”。《淮北票盐志略(lue)》收录了(le)陶澍自道光十二年至十八年间,淮北创行票盐的有关奏疏、详禀、批示、章程、条规、告示等资料,是票盐制改革集大成的典籍,对后来的盐务(wu)改革有指导意义。朱军补充(chong)道,“票盐法”改革中,政府取消了(le)总(zong)商分设行店,令民众可以自行购买盐斤运往售卖。与(yu)此(ci)同时,还降(jiang)低官盐成本,简化了(le)办事手续,加速了(le)食盐流通。

漕运盐运在当(dang)时事关国运,故明(ming)清时期对运河的治(zhi)理(li)更为重(zhong)视,关于治(zhi)水防洪等内容的著(zhu)作(zuo)也相继出现。

《河防一(yi)览》是明(ming)朝水利专家潘季驯所撰,他在长期的治(zhi)河实践中,总(zong)结提出“蓄清刷(shua)黄、束水攻沙”的治(zhi)运方略(lue),在其问世后的300多年中,对治(zhi)河方针和河工实践一(yi)直起着指导性作(zuo)用。

从史料上看,高邮也是重(zhong)点(dian)保(bao)护与(yu)治(zhi)理(li)地(di)域,盂城驿能够完好保(bao)存下来,与(yu)治(zhi)水之功密不可分。清代叶机著(zhu)的《泄(xie)湖水入江议》围绕高邮水患治(zhi)理(li)展开(kai),他指出,高邮因地(di)势受水最先最甚,湖水入海困(kun)难,应该导之入江,再由(you)江入海。清代大臣、水利工程专家靳辅于康熙(xi)十六年(1677)调任(ren)河道总(zong)督,他在《治(zhi)河方略(lue)》中提出把黄河和运河分流,减轻高邮湖的水势压力。

“清代初期,黄河淮安至徐州段与(yu)运河‘并行’,黄河水势凶险,泥沙淤(yu)积(ji)。”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(yu)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戴甫(fu)青补充(chong)道,为了(le)避开(kai)黄河,靳辅重(zhong)新开(kai)凿(zao)新河道,经历数次(ci)开(kai)凿(zao),最终形成了(le)从宿迁骆(luo)马湖到淮安清口段的“中运河”,这样“黄运分离”的格局(ju)一(yi)直保(bao)持到现在。

淮扬菜、瘦西湖见证扬州鼎盛

古运河奔腾不息,成就了(le)扬州丰富多彩、绵延不绝的运河文化,首先就是园林。

漕运和盐运返程的商船(chuan)中堆满了(le)“压舱石”,这些石头运到扬州,为园林的发(fa)展打下了(le)基础。在乾隆年间,扬州园林达到鼎盛时期,其中,以湖上园林——瘦西湖最为著(zhu)名。

清代古籍《平山堂图(tu)志》全面介绍了(le)全盛时期的瘦西湖,其中花大量(liang)笔墨描述五(wu)亭桥:“桥上置(zhi)五(wu)亭,下列四翼,洞正侧(ce)凡十有五(wu),月满时每洞各(ge)衔一(yi)月,金色滉漾,卓然殊(shu)观。”韦明(ming)铧(hua)说,五(wu)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,造(zao)型(xing)独特,精巧壮观,体(ti)现了(le)阴柔阳刚、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合。《平山堂图(tu)志》为研究瘦西湖的形成发(fa)展和清代造(zao)园艺(yi)术提供了(le)实例(li)资料。

运河贯(guan)通南北,中外客商在扬州云集,成就了(le)“博采众长”的扬州美食。在康熙(xi)乾隆时期,扬州美食步入了(le)鼎盛阶段。李(li)斗编(bian)纂(zuan)《扬州画舫(fang)录》以平民视角记载了(le)清代扬州全盛时期的风貌,从品类、场面、规模等对“满汉席(xi)”进行了(le)详尽描述。“这是首次(ci)出现文字记载的‘满汉席(xi)’。”朱军补充(chong)说,目(mu)前《扬州画舫(fang)录》已知存世最早的是嘉庆(qing)二年刻本,收藏在扬州市(shi)图(tu)书馆。据(ju)该书记载,“满汉席(xi)”一(yi)共有108道菜,是分5次(ci)来上菜的,要把108道菜都吃完需要三天的时间。

扬州图(tu)书馆馆藏的《随园食单》更是袁枚四十年间以美食进行社交的成果,书中详细介绍了(le)当(dang)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肴饭(fan)点(dian),其中很多为淮扬菜。在朱军看来,《随园食单》是融合了(le)理(li)论与(yu)实践的传世之作(zuo),书中提出了(le)很多美食理(li)论,比(bi)如,“味要浓厚,不可油(you)腻;味要清鲜,不可淡薄。”崇尚“鲜淡”口味;又如,“粥饭(fan)本也,馀菜末也”,强调谷物膳食基本结构的重(zhong)要性,与(yu)现代饮食健康原则(ze)基本一(yi)致。

扬州是运河“漂(piao)来”的城市(shi),从经济到文化的发(fa)展都打上了(le)深深的运河烙印(yin),朱军说,近(jin)年来,扬州市(shi)图(tu)书馆不仅(jin)深挖馆藏的古籍资源,还将古籍和文化体(ti)验相结合,通过展览、讲座、非遗体(ti)验、走读、研学等方式,让大家沉浸式感受运河魅力,让沉淀(dian)在古籍里的运河文化“活起来”。(新华日报 记者 周娴)

发(fa)布于:北京(jing)市(shi)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