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我的心呀,在沙洲!——《沙洲日记》序言①,谭诗华,被子,徐解秀
2024-07-15 05:30:27
我的心呀,在沙洲!——《沙洲日记》序言①,谭诗华,被子,徐解秀

自打学唱《十送红军》起,我就成了它的歌迷。数十年间,这(zhe)首歌不(bu)唯感动了我,也感动了新(xin)中国(guo)的几代人。它之所以具(ju)有这(zhe)样的魅力,是因为它是劳苦大众的歌唱,是劳苦大众发自心底的歌唱,是劳苦大众对他们的党和子弟兵发自心底的歌唱。从沙洲回来,我对这(zhe)首歌的领悟又深了许(xu)多。

人与人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,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,用爱来交换爱。劳苦大众之所以对中国(guo)共产党和工农(nong)红军怀有那样一(yi)种(zhong)无与伦比的深情,首先是因为中国(guo)共产党和工农(nong)红军对他们倾注了无与伦比的大爱。这(zhe)不(bu)仅表现在为他们的福祉而牺牲无数优(you)秀儿女的壮烈上,也表现在彼此交往的细枝末节中。1934年12月(yue),中央红军从贵(gui)州黎平向黄平进军,行进到剑河(he)县中都村附近时,毛主席见一(yi)位农(nong)妇带一(yi)男孩因冻(dong)饿(e)而倒卧路旁,“立即从身上脱(tuo)下毛线(xian)衣(yi)一(yi)件,又从行李中取出布(bu)被单一(yi)条,还(hai)让警卫员拿了两条装(zhuang)满粮食的干粮袋,一(yi)并送给她”。党和红军的领袖如此,普(pu)通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也是如此。发生(sheng)在沙洲的“半条被子”的故事,便是其中代表。

我对沙洲向往已(yi)久,但是直到2023年5月(yue)才得以瞻仰这(zhe)块红色的圣地。那是一(yi)个天清气朗的上午,中共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(dui)队(dui)长、驻村第一(yi)书记谭诗华和老(lao)支(zhi)书朱小勇热情接(jie)待了我们。朱小勇是复员军人,热情直爽,为改变家乡面貌一(yi)直不(bu)辞辛(xin)劳地忙碌着,而且写得一(yi)手好字,人称“农(nong)民书法家”。大家座谈时,谭诗华向我们介绍了沙洲的历史(shi)、工作队(dui)帮扶村民共富的主要工作、村子发生(sheng)的巨大变化和未来的工作打算,要言(yan)不(bu)烦、思路清晰(xi),有观点、有事例,既动情又无哗言(yan)。一(yi)席话下来,我和同行人员一(yi)致认为,这(zhe)是一(yi)位有思想、肯(ken)实干、能和沙洲父(fu)老(lao)乡亲打成一(yi)片的领头人。

座谈会结束后,谭诗华、朱小勇带我们去参(can)观村容。青山之下,绿水之旁,整个村庄洋溢着古(gu)朴而又清新(xin)的气息。房屋修旧如旧,街道纤(xian)尘不(bu)染。街心广场,“半条被子”故事的雕像格外醒目。广场周边摊点鳞次栉比,当地特产琳琅(lang)满目,摊主诚信不(bu)欺。过往村民衣(yi)着简朴、神(shen)态从容,与之交谈,不(bu)卑(bei)不(bu)亢中透着自信。徜徉其间,有置身“桃花源(yuan)”的恍惚。

瞻仰“半条被子”故事发生(sheng)地旧址——徐解秀旧居时,徐解秀老(lao)人的曾孙女朱淑(shu)华特意来为我们讲解。尽管“半条被子”的故事已(yi)经听(ting)过、看过多遍,但是身临其境(jing),听(ting)着小姑(gu)娘(niang)的动情讲述,目睹小屋、残床、瓦灶,遥想当年冷雨绵绵的初冬之夜,徐解秀拉三位女红军进屋,与其母子挤在一(yi)张(zhang)小床上的温馨情景,临别时,三位女红军把仅有的一(yi)条被子剪下一(yi)半硬是留给徐解秀的感人场面,徐解秀老(lao)人站在滁(chu)水桥头,年复一(yi)年地盼望三位女红军归来的深情一(yi)幕,耳(er)边又回响起《十送红军》的熟(shu)悉曲调,禁(jin)不(bu)住(zhu)心潮起伏、热泪盈眶。什么叫相(xiang)濡(er)以沫?什么叫血肉之情?什么叫人之为人的高贵(gui)?只要到了沙洲,你都会弄得明明白白。

半天的时间太(tai)短,所得毕竟有限。谭诗华看出了我的遗憾,于是送给我一(yi)本名为《沙洲日记》的书稿,说(shuo):“您要想更多了解沙洲,可以翻一(yi)翻这(zhe)本书稿。”

谭诗华所言(yan)不(bu)虚,这(zhe)是一(yi)部关于沙洲的全景式的作品。作者,有沙洲村村民,有乡村振兴工作队(dui)队(dui)员,有记者、作家,有教师、学生(sheng)……他们用洗练的文字、生(sheng)动的笔调,追忆沙洲的历史(shi)风云(yun),描写沙洲的新(xin)风新(xin)貌,记录沙洲人改天换地的点点滴滴,憧憬沙洲的美好未来,抒发来到沙洲的所感所悟,读(du)来美不(bu)胜收,如夏行山阴(yin)道上。

“我要努力学习知识,传承好红色基因,将来做一(yi)个像红军战士一(yi)样的人。”这(zhe)是小学生(sheng)张(zhang)龙豪的心声;“今年87岁的独居老(lao)人徐良凤最近因腿脚不(bu)舒服来不(bu)了食堂(tang),看到青年志愿者送来热饭热菜后,情难自抑地抹起眼泪。”这(zhe)是中共汝城县委宣传部邓生(sheng)祥对“半条被子”精神(shen)在沙洲传承的记述;“你们把我的事情放在了心上,我也要把你们的好记在心里。”这(zhe)是村民曹丁(ding)文说(shuo)给乡村振兴工作队(dui)队(dui)员的心里话;“我想尽管我们富了,但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帮助村民,为大家共同富裕而尽绵薄之力。”这(zhe)是村民朱雪成的境(jing)界;把沙洲村打造成“全国(guo)乡村振兴示范(fan)村”,这(zhe)是谭诗华和沙洲干部群众共同确(que)立的发展目标……只要你读(du)了这(zhe)本书,就能感觉到:它是一(yi)团火(huo),红色历史(shi)在它的发生(sheng)地又一(yi)次点燃的熊熊烈火(huo);它是启示录,告诉我们在新(xin)时代怎样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(mai);它是英(ying)雄谱,其间飞(fei)扬着那些平凡(fan)的红色传人的风采(cai);它是田野的希望,那种(zhong)希望之光直达民族伟大复兴的峰巅。

徐解秀说(shuo):“什么是共产党?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(yi)条被子,也要剪下半条给老(lao)百姓的人。”这(zhe)是人民群众对中国(guo)共产党形象最为直观最为准确(que)的体认,这(zhe)是对中国(guo)共产党人初心、使命的最为质朴最为深刻的理解。正是基于对共产党人这(zhe)一(yi)形象的体认,人民群众才愿意跟着共产党走,才愿意拼上身家性命去争(zheng)取党和人民事业的胜利(li)。“淮海战役的胜利(li),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。”陈(chen)毅的这(zhe)句名言(yan),蕴含着多么丰富、多么深刻的历史(shi)内容!

《大方(fang)广佛华严经》说(shuo):“如菩萨初心,不(bu)与后心俱。”所谓 “后心”,就是颠倒心、迷妄心、贪痴心,它与初心形同冰炭水火(huo),是不(bu)能兼容共处的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(shuo),更是要有这(zhe)样的 一(yi)种(zhong)清醒。只要我们能像三位女红军那样,始终不(bu)渝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,只要我们面对万般(ban)诱惑不(bu)生(sheng)“后心”,我们就能无坚不(bu)摧、无往不(bu)胜,克服所有艰(jian)难险阻,压倒一(yi)切魑(chi)魅魍魉。

由拜读(du)《沙洲日记》而忆起沙洲之行,情思所至,写下这(zhe)些杂感,忝为序言(yan),以期抛砖引玉之效。

(作者刘润为,系《求是》杂志原副总(zong)编,中国(guo)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)

发布(bu)于:湖南省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