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AI成热门专业背后:不懂AI将被替代?人才培养如何破局,智能,高校,交叉
2024-07-14 11:31:28
AI成热门专业背后:不懂AI将被替代?人才培养如何破局,智能,高校,交叉

近日,2024年(nian)高考(kao)录(lu)取工作正在全国各地火(huo)热(re)展开。从(cong)6月底到7月初,全国多所高校的高考(kao)录(lu)取通(tong)知(zhi)书已陆续“上新”、亮相,其中南京大学(xue)发布的2024本科录(lu)取通(tong)知(zhi)书格外吸睛。寓意着“智能涌现”的蓝色纹样盒盖上搭配银色“神经元”图案,盒底还印有“心怀AI、奔赴(fu)未来”的字样,展示着南大引领新生探索生命科学(xue)与AI技(ji)术(shu)高峰的浪漫(man)情怀。录(lu)取通(tong)知(zhi)书的创意传(chuan)播(bo)出(chu)圈后,南京大学(xue)本科招生办公室公开回(hui)应称,今年(nian)南大首创人工智能通(tong)识核(he)心课程,将面向2024级入学(xue)的本科新生开设,“在南大,人人都能学(xue)AI。”

南京大学(xue)发布的2024本科录(lu)取通(tong)知(zhi)书格外吸睛,其创意正是当下最热(re)门的AI。

高校专业课程的上新,正是回(hui)应着当下时代之需。南都记(ji)者观察到,大模型热(re)潮之下,在今年(nian)的高招志愿(yuan)填(tian)报中,计算(suan)机信息科技(ji)与AI专业继续成为大热(re)门, “人工智能或成最火(huo)爆专业”话题在还一度登上微博热(re)搜。公开资(zi)料显示,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中国高校掀起人工智能专业和(he)学(xue)院建设浪潮:2018年(nian),教育部(bu)率先设立首批35个本科人工智能专业点;到今年(nian)秋季学(xue)期,全国将有533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。

当前,人工智能正如(ru)何搅动高校专业设置和(he)就业市场?选择人工智能专业,是否(fou)就意味着将来就业不愁?面对人工智能的就业冲击,职场人又该如(ru)何应对?

天津理工大学(xue)学(xue)生在新工科实践平台实验室内调试创新作品(pin)。近年(nian)来,天津理工大学(xue)打造新工科实践平台,融合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(suan)、深度学(xue)习(xi)等智能制造和(he)智能产(chan)业领域前沿技(ji)术(shu),服务智能制造工程、机器(qi)人工程、数据科学(xue)与大数据技(ji)术(shu)、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的课程和(he)实践环节(jie),探索新工科专业的交叉融合,通(tong)过项目制教学(xue)方式,提升学(xue)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(li),助力(li)新工科人才培养。 新华社(she)发

AI专业学(xue)什么?

跨学(xue)科教学(xue),注重AI与各学(xue)科的交叉

“我孩子(zi)就想学(xue)AI,北(bei)京211里哪些学(xue)校有这专业呀?”

“人工智能专业,大学(xue)四年(nian)都学(xue)什么,学(xue)完都干啥?”

“孩子(zi)以后想读研,七年(nian)学(xue)下来AI热(re)度是不是过了?这行业前景怎么样?”6月底的北(bei)京,在一场高考(kao)志愿(yuan)咨询公益活动现场,家长们的问题如(ru)连珠炮一般。现场几位来自清北(bei)等高校智能院系的学(xue)生志愿(yuan)者也被团团围住,家长们急切地希望从(cong)这些顶尖学(xue)子(zi)身上一窥AI专业的究竟。

AI专业究竟学(xue)什么?与此前的计算(suan)机技(ji)术(shu)专业有何不同?

北(bei)京大学(xue)智能学(xue)院团委书记(ji)吴扬告诉南都记(ji)者,在北(bei)大智能学(xue)院的课程体系设置中,“本科生培养的两大旗(qi)舰(jian)班型,一个是依托元培学(xue)院培养的通(tong)班(即“通(tong)用人工智能班”),一个是依托信息科学(xue)技(ji)术(shu)学(xue)院培养的智班( 智能科学(xue)与技(ji)术(shu)专业实验班)。”

其中,通(tong)班是以打造通(tong)用人工智能战略“王牌军”为核(he)心,建立起全面系统的AI培养体系和(he)本博贯通(tong)的人才培养路径,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(ci)。“简单来说,可以理解为智班重在强基,侧重数理基础(chu)、理工学(xue)科交叉;通(tong)班旨在‘通(tong)识’,更强调文理大交叉大融合,目标是培养‘通(tong)识通(tong)智通(tong)用’的世界顶尖复合型人才。”吴扬说。

作为中国最早(zao)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学(xue)之一,北(bei)京大学(xue)1988年(nian)成立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——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,也是全球智能学(xue)科的诞生地之一。2021年(nian),北(bei)京大学(xue)整合原智能科学(xue)系、王选计算(suan)研究所和(he)人工智能研究院,新设立智能学(xue)院,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早(zao)形成本、硕、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。

吴扬进一步介绍称,通(tong)班、智班所培养的本科生,学(xue)生学(xue)籍分别在元培学(xue)院、信息技(ji)术(shu)学(xue)院,课程规培计划由智能学(xue)院统筹安排,每一个学(xue)子(zi)都有量身定制教学(xue)培养方案,系统性、专业性的新课程体系充分彰显了北(bei)大跨学(xue)科培养优势(shi)。

据了解,在教育部(bu)指导下,北(bei)京大学(xue)还牵头(tou)打造了通(tong)用人工智能(AGI)人才培养项目,已联合武大、华科、浙大、中科大等十几所高校在同步开展,首期“通(tong)计划”暑期学(xue)校的60余名新生已于2023年(nian)秋季学(xue)期顺利入学(xue)。

一个显著特(te)点是,AI专业更注重跨学(xue)科教学(xue),强调AI与各学(xue)科的交叉。南都记(ji)者了解到,复旦大学(xue)在AI方面也宣称“ALL IN”,将从(cong)今年(nian)秋季学(xue)期开始将推出(chu)“AI大课”,并在2024-2025学(xue)年(nian)推出(chu)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,覆盖全体本研学(xue)生,加(jia)码AI教育。

2023年(nian)9月19日,上海中医药大学(xue)的展台工作人员(yuan)展示针刺手法虚拟触(chu)觉仿真(zhen)实训系统。正在上海举行的“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”上,高校展区集中展示了高校创新策源(yuan)能力(li)的科技(ji)成果。新华社(she)发

高校怎么教?

AI市场需求变化快,高校“摸着石头(tou)过河”

“‘通(tong)班’是个很特(te)别的班级,凝聚了四个年(nian)级100多位同学(xue),一起探索通(tong)用人工智能。”在大一上学(xue)期专业分流时,姜(jiang)广源(yuan)把北(bei)大和(he)一些在计算(suan)教育方面领先的国外高校做了对比,通(tong)班的教学(xue)理念令他眼前一亮,2020年(nian)“AGI”的概念尚未普及,来自北(bei)大计算(suan)机、数据科学(xue)、数学(xue)、甚(shen)至中文等方向大一学(xue)生,在专业分流中选择了“通(tong)班”。

北(bei)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、讲席教授朱松纯曾就此介绍: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叉学(xue)科,本身就有一个庞大的体系。一个人只有把人工智能六个领域都搞懂了、融会贯通(tong)了,才能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或者专家。“通(tong)班”是交叉人文社(she)科的“通(tong)识”,融会贯通(tong)人工智能通(tong)用视觉、自然语言(yan)、认知(zhi)推理、机器(qi)人、机器(qi)学(xue)习(xi)和(he)多智能体六大领域的“通(tong)智”和(he)融入各行各业的“通(tong)用”。

姜(jiang)广源(yuan)介绍,在“通(tong)班”的课程中,设置了人工智能与伦理、法律、哲学(xue)、音乐、社(she)会科学(xue)等课目,“会请(qing)一些对应院系的大佬来讲”。此外,通(tong)班暑期和(he)学(xue)期内还为学(xue)生们准备了丰富的科研实习(xi)项目。

与北(bei)大相似,同样属于国内最早(zao)一批探索AI人才培养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(xue),也在摸索AI人才培养的路径。

据中国人民大学(xue)劳动人事(shi)学(xue)院教授李育辉介绍,目前人民大学(xue)探索了4种人才培养模式:第一类做法是由人民大学(xue)高瓴人工智能学(xue)院牵头(tou),联合其他学(xue)院,定期面向全校师(shi)生开设跟AI相关的前沿讲座(zuo),覆盖面广且科普性强;第二类是开设AI工具的技(ji)能类训练课程,让学(xue)生从(cong)大一开始就熟练掌握AI工具;第三类则是众多人文社(she)科学(xue)院开设和(he)AI的交叉培养实验班,比如(ru)“AI+金融”“AI+法律”“AI+管理”等。实验班的授课老师(shi)也是具备交叉学(xue)科背景,并且配置了业界的实践教师(shi);第四类为本硕博贯通(tong)培养的模式,本科生亦可申请(qing)加(jia)入前沿的AI科研团队,尽早(zao)培养AI研究技(ji)能。

李育辉向南都记(ji)者坦言(yan),目前来看,这些培养方式仍都是“摸着石头(tou)过河”——比如(ru)本科生加(jia)入前沿科研项目,可能在能力(li)上无法和(he)团队匹(pi)配,如(ru)何让其快速适应、不掉队,还需要进一步摸索。事(shi)实上,在人工智能技(ji)术(shu)的快速发展迭代期,业界也同样关注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存在脱(tuo)钩的问题。

艾媒咨询CEO张毅和(he)艾媒咨询分析师(shi)张丽廷撰文谈道:当前一些高校为了追求热(re)点,不顾自身条件盲(mang)目设置新专业和(he)新方向,导致师(shi)资(zi)水平参差不齐、教学(xue)条件不足。部(bu)分课程设置名不副(fu)实,过分强调理论知(zhi)识,却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,“这种一拥而上的教育现象可能会培养出(chu)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。”

北(bei)邮集成电路学(xue)院院长张杰也直(zhi)言(yan),高校的培养计划和(he)方式,相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往往有一定滞后性。

以当前最火(huo)热(re)的LLM大模型产(chan)业为例,由于大模型训练的工程特(te)性以及对算(suan)力(li)资(zi)源(yuan)和(he)实践经验的高度依赖,作为人才重要供给方的高校在后备人才培养上显得有些“力(li)不从(cong)心”。 “和(he)其他传(chuan)统行业相比,大模型人才培养难题在于大学(xue)目前的算(suan)力(li)不够。” 昆仑万维CEO方汉表示。

高校的人才培养如(ru)何跟上市场需求?多位专家都向南都记(ji)者谈到,高校的AI专业规划和(he)课程设置,都还需要进一步加(jia)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。“与业界紧密合作,高校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和(he)行业动态,更准确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,也能更多引入前沿技(ji)术(shu)、更新课程内容。同时,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(xi)实训项目,也能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(he)教学(xue)资(zi)源(yuan),帮助学(xue)生更好掌握实践技(ji)能和(he)创新能力(li)。”张杰说。

7月5日,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推出(chu)的“具身智能本体”跳舞机器(qi)人,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。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“具身智能”成为热(re)点之一。“具身智能”是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进一步延伸,一般是指可以感知(zhi)、理解物理世界并与其形成互动的智能系统。 新华社(she)记(ji)者 黄晓勇 摄

选了AI等于就业无忧?

人才缺(que)口达500万!AI人才市场冷热(re)不均

“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(que)口高达500万,预计上海市2025年(nian)需求40万,而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仅为4万。”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,复旦大学(xue)党委书记(ji)裘新曾给出(chu)这组(zu)数据。如(ru)此巨大的供需缺(que)口,无疑对国内的AI产(chan)业人才培养提出(chu)了严峻挑战。

根据艾媒咨询今年(nian)2月发布的《2024年(nian)中国企业智能化发展人才需求调研》结果显示,高达91.3%的受访企业面临AI人才缺(que)乏的问题。其中,AI数据工程师(shi)、AI机器(qi)人工程师(shi)、AI算(suan)法工程师(shi)、AI产(chan)品(pin)经理、AI教育培训人员(yuan)五类岗位的需求量最高,占比分别为29.6%、28.3%、27.1%、26.9%、26.3%。在显著的AI人才缺(que)口市场背景下,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流向如(ru)何,具体从(cong)事(shi)怎样的工作呢?

“根据我们院的培养经验和(he)行业观察,像数据科学(xue)家、AI伦理与法规专家、AI架构师(shi)等也是近年(nian)来热(re)门的AI就业岗位。”张杰介绍。

吴扬告诉南都记(ji)者,近几年(nian),80%的北(bei)大智能学(xue)院本科生选择国内读研继续深造,出(chu)国留学(xue)的有两成左右,流向主要集中在AI排名靠前的国际高校如(ru)卡内基梅隆大学(xue)(CMU)、加(jia)利福尼亚大学(xue)伯克利分校(UCB)等。

“硕博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新兴技(ji)术(shu)类的大厂、AI初创公司、金融信息企业等。”吴扬介绍,硕博毕业生就业所属行业来看,流向最多的是信息传(chuan)输、软件和(he)信息技(ji)术(shu)服务业,占比70.90%;此外还包括教育(6.40%),金融业(6.40%)等知(zhi)识密集型行业。从(cong)职位类别来看,工程技(ji)术(shu)人员(yuan)所占比例最大,其中,硕士生绝大多数就职工程技(ji)术(shu)岗位,比例达76%。博士生职位分布更均匀,除占比45%的工程技(ji)术(shu)岗位外,也有相当一部(bu)分成为金融业务人员(yuan)(10%)、科研人员(yuan)(10%)以及教职人员(yuan)(5%)等。

“我选择去大厂做科研了,签的阿里,岗位更接近算(suan)法工程师(shi)吧。主要做计算(suan)机视觉智能和(he)生成模型相关研究。”调研中,一位2024届北(bei)大智能学(xue)院的郭博士告诉记(ji)者, “智能院和(he)国内AI前沿业界的联系很紧密,像科大讯飞、阿里、腾讯这些大厂,和(he)北(bei)大在实习(xi)实训上的合作资(zi)源(yuan)很丰富,对就业也是很好的指导助益。”

姜(jiang)广源(yuan)则从(cong)通(tong)班的课程和(he)科研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科研领域。在2023年(nian)的国际机器(qi)学(xue)习(xi)大会(ICML)上,姜(jiang)广源(yuan)作为第一作者带(dai)领项目完成了关于儿童认知(zhi)启发的机器(qi)多模态单词学(xue)习(xi)工作,他表示,未来将继续从(cong)事(shi)认知(zhi)科学(xue)启发的人工智能相关科研。

“近两年(nian)硕博生的毕业去向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理工科特(te)点和(he)当下智能专业的强大优势(shi)。”吴扬谈到, 2022年(nian),即使在全球经济下行压(ya)力(li)加(jia)大和(he)新冠疫情形势(shi)严峻复杂的背景下,智能院系仍是全校最早(zao)完成全部(bu)毕业生落实就业的院系之一。不仅就业率100%,且平均年(nian)薪极具竞争力(li)。

在对多位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采访中,记(ji)者了解到,面对AIGC、大模型这类当下最热(re)门的技(ji)术(shu)风(feng)口,同学(xue)们也有很多纠结和(he)焦虑:一方面,对AI产(chan)业未来的应用场景不明确,“前两年(nian)都在说机器(qi)学(xue)习(xi)算(suan)法,现在成了深度学(xue)习(xi)、大模型风(feng)头(tou)正劲” “担心又只是一阵风(feng)潮,风(feng)险较高”;另一方面,AIGC工作机会目前更多集中在大厂,相比其他开发岗位,此类岗位“太卷”,学(xue)历、技(ji)术(shu)能力(li)、论文发表等要求都更高,让一些同学(xue)萌生退意。

调研中南都记(ji)者观察到,AI人才市场冷热(re)不均的情况非常突出(chu)——极少数的高端人才手握大多数的工作机会以及令人垂涎的高薪,“某些核(he)心算(suan)法岗位人才稀(xi)缺(que),名校硕士毕业年(nian)薪可达70万元”;而剩下的普通(tong)院校求职者则成为了不被选择的分母,薪资(zi)也没有很大提升。门槛高、条件多,这决定了AI人才市场的热(re)闹只属于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。一名猎头(tou)向记(ji)者表示,有时一个岗位收(shou)到十几份简历,但能满足要求的只有一两份。

“企业技(ji)术(shu)竞赛证(zheng)书、大厂项目组(zu)实习(xi)经验等是我们招聘这类岗位时比较看重的求职加(jia)分项。” 对于普通(tong)院校部(bu)分AI专业的毕业生,他坦言(yan),“有些院校在设置AI专业点时也是跟风(feng)上马,师(shi)资(zi)硬件平台各方面条件都还不够。对于这类求职者,在学(xue)历学(xue)校背景不占优势(shi)的情况下,实战实践能力(li)就很重要。”

7月6日,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观众在体验灵巧(qiao)机械手。 新华社(she)发

人工智能搅动就业

终身学(xue)习(xi)能力(li)成为“标配

AI专业的就业热(re),也体现在招聘市场的统计数据和(he)观察报告里。

BOSS直(zhi)聘职业科学(xue)实验室主任祝恒书在7月初的一场论坛(tan)现场谈道:AI对当前中国劳动力(li)市场的影响(xiang)表现为替代效应与增强效应并存,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(lie)新兴职业,如(ru)提示词工程师(shi)、语言(yan)模型训练师(shi)、ChatGPT优化师(shi)等。与此同时,近日拉勾招聘发布的《202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调研报告》显示,人工智能行业新发职位量排名第三;猎聘大数据也显示,2024年(nian)一季度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职位急剧增长,同比增长321.7%。

7月3日,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(nian)第二季度《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》也显示:今年(nian)二季度38城(cheng)企业二季度平均招聘月薪10313元,环比持平,同比上升。行业分布来看,人工智能行业位居薪酬榜首,平均招聘月薪13594元,薪酬同比增长5%。人工智能工程师(shi)更是以平均招聘月薪为22003元排在各职业第一。

而据日前北(bei)大国发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《2024年(nian)大学(xue)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(kao)志愿(yuan)填(tian)报攻(gong)略》来看,当前从(cong)事(shi)人工智能职业的人才,主要来自计算(suan)机科学(xue)与技(ji)术(shu)、软件工程、机械工程等计算(suan)机类基础(chu)型专业。不难看出(chu),对口的IT底层学(xue)科是迈向人工智能职业的通(tong)途。

在AI人才选择面向更加(jia)宽广的当下,与前述北(bei)大学(xue)子(zi)毕业流向AIGC类岗位、提示工程师(shi)Prompt Engineer等新兴行业岗位旺(wang)盛的市场需求不同,不少行业岗位正在日渐被AI替代。其中,那些体力(li)劳动较多、重复性机械性较强的工作显然面临更大的风(feng)险,可谓首当其冲。

高招专业热(re)度“用脚投票”的背后,正是在AI浪潮重塑下的劳动力(li)市场需求。AI技(ji)术(shu)对社(she)会产(chan)业及用工模式的深度改(gai)造,催生了大量对高技(ji)能人才需求的同时,又形成对传(chuan)统低技(ji)能、高重复性工作岗位的替代。学(xue)界将这种双(shuang)重效应称为“结构性困境(jing)”。而破局的方向,则落在高校层面的AI人才培养和(he)社(she)会层面的再就业培训。

据世界经济论坛(tan)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,截(jie)至2023年(nian)底,中国人工智能核(he)心产(chan)业规模已接近5800亿元,人工智能核(he)心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。一面是极速增长的AI人才培养需求,一面是快速跃迁的AI技(ji)术(shu)迭代。求职者一边忙(mang)着挤入大模型赛道,一边也深感迷茫,担心AIGC这项新技(ji)术(shu)又只是短暂流行且很快平息的一阵风(feng)潮。

“持续的终身学(xue)习(xi)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,这意味着我们更有可能与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(jing)同步适应。智能学(xue)院通(tong)识教育核(he)心目标也是培养学(xue)生的终身学(xue)习(xi)能力(li)。”吴扬则指出(chu),对于个体来说,在AI时代,增强适应能力(li)和(he)应对变化的韧性对于未来工作至关重要。

“大量的工作技(ji)能出(chu)现供需结构化错配,需要重新审视技(ji)能的价(jia)值。”祝恒书在论坛(tan)发言(yan)中建议,职场人应对AI带(dai)来的职场挑战,必须发展可持续的终身学(xue)习(xi)技(ji)能,“要跨界,要敢于打破知(zhi)识的舒适区”。他表示,技(ji)能学(xue)习(xi)要坚持长期主义,投入越久(jiu)收(shou)益越大,同时要坚持寻找并习(xi)得各岗位中最核(he)心的技(ji)能,“做难而正确的事(shi),不要追逐一时热(re)门。”

出(chu)品(pin):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

采写:南都记(ji)者吕虹 见习(xi)记(ji)者杨柳

策划:程姝雯 李玲(ling)

发布于:广东省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