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无声的绽放,管升声,郑正启,王盛蕾
2024-07-15 04:11:48
无声的绽放,管升声,郑正启,王盛蕾

早(zao)春的杭州,多(duo)雨。惊蛰这天(tian),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(tian)。

短视频(pin)平台上(shang),有不少关于“惊蛰”的短片。管升声的这一条显得有些独特——它是“无声”的。

头戴黑色鸭舌帽,穿一件红色卫衣,视频(pin)里的管升声双手比划着(zhe),正在(zai)打手语(yu)。

视频(pin)配(pei)有字(zi)幕。管升声“说”:“今天(tian)惊蛰了,如果听不到雷声,是不是错过了什么?”这时,他的神(shen)情(qing)有些黯淡。

紧接着(zhe),神(shen)采又重新回到他的脸上(shang)。他“说”:“有时候错过也是一种幸福,至(zhi)少不用担心(xin)被雷声吵醒。”他头枕着(zhe)手歪向一侧,闭上(shang)双眼。显然,这是“睡觉”的意思(si)。笑意爬上(shang)了他的眼角(jiao)和嘴角(jiao),他似乎在(zai)享受美(mei)梦。

新年伊始,管升声开始更新“管叔叔讲事手语(yu)版”系(xi)列短视频(pin)。每期一个主题,管升声自导、自演、自拍(pai)。管升声从小就失去了听力。他的世(shi)界是无声的,却是有梦的。

三年前,管升声和同(tong)是听障人士的郑正启(qi)、王盛蕾开了家(jia)摄影工作(zuo)室。

摄影工作(zuo)室在(zai)拱(gong)墅区潮鸣街道的艮园社区。穿过热闹的街心(xin)花园,我来到这里。管升声、郑正启(qi)、王盛蕾三人都在(zai)。

三人都是80后。和视频(pin)里一样,管升声一身运动休闲打扮,年轻有活力。郑正启(qi)戴眼镜,斯斯文文。见到我来,两人起身,微笑相迎。一旁的王盛蕾微胖、圆脸,热情(qing)地(di)同(tong)我打招(zhao)呼。

同(tong)管升声、郑正启(qi)从小就失去听力不一样,王盛蕾还有残余听力,可以口语(yu)交流。

“我们仨,离开谁都不成。”王盛蕾爽朗一笑。在(zai)这家(jia)工作(zuo)室,郑正启(qi)摄影,管升声摄像(xiang),联络沟(gou)通的工作(zuo)则交给王盛蕾。

我和三人交谈(tan)时,管升声和郑正启(qi)用手语(yu)讲述,王盛蕾帮我翻译成口语(yu)。这是三人的默契。

郑正启(qi)和管升声是校友,都曾在(zai)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读(du)书(shu)。毕业后,管升声去了粮食收储公司,郑正启(qi)在(zai)一家(jia)丝绸厂做设计(ji)。后来,因为摄影这一共同(tong)的爱好,两人熟络起来。他们用镜头捕捉美(mei)好,光和影就像(xiang)是他们未曾发出的“声音”,帮他们去表达、去诉说。

两人常(chang)在(zai)一起交流摄影技术,一起去西湖采风。后来,“一起开一家(jia)摄影工作(zuo)室”的想法开始萌生。

那时,郑正启(qi)已待业一段时间(jian)。为了开工作(zuo)室,管升声决(jue)定辞(ci)去原来的工作(zuo)。这份工作(zuo),管升声已经干了十年,稳定,待遇也不错。

“开摄影工作(zuo)室,能养活自己(ji)吗?”“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搞(gao)得定吗?”管升声跟父母商量,父母抛出一连(lian)串的问题。

这些问题,管升声不是没想过。但(dan)回味起拍(pai)照带给自己(ji)的喜悦和满足,他还是想去更大的世(shi)界闯一闯。

一开始,两个人满怀激情(qing),可真正干起来,才发现创业不易。去哪儿找场地(di)?怎么办手续?两人一筹莫展(zhan)。

两人想到了王盛蕾。王盛蕾是他们在(zai)聋人协会认识的朋友,在(zai)社区工作(zuo),热心(xin)、爱张罗(luo)。一听两人要创业,王盛蕾打心(xin)底里佩服,立马答应帮忙打听联络。

三天(tian)两头去街道跑、去残联问,还真让王盛蕾找到个好场地(di)。

当时,有个场地(di)闲置,潮鸣街道打算用来扶持残障人士就业。在(zai)王盛蕾的积极争取(qu)下,街道同(tong)意了他们的创业计(ji)划。让三人喜出望外的是,街道不仅减(jian)免了租金,还承担了工作(zuo)室的装修。

帮着(zhe)帮着(zhe),王盛蕾不知不觉把(ba)这件事当成了自己(ji)的事在(zai)忙活。工作(zuo)室很快就要开张了,真正的挑战还在(zai)后头。他俩应付得来吗?王盛蕾不放心(xin),干脆(cui)和他俩一起干!

就这样,管升声和郑正启(qi)有了新的“合伙人”。

“他俩是‘技术流’,我是‘大管家(jia)’,活儿都是他们干的。”虽然王盛蕾不居(ju)功,但(dan)管升声和郑正启(qi)心(xin)里知道,王盛蕾帮他们架起了一座桥。

工作(zuo)室从管升声和郑正启(qi)的名(ming)字(zi)中各取(qu)一个字(zi),名(ming)为“升启(qi)”——这是一个充满希(xi)望的美(mei)好开端。

几年下来,工作(zuo)室积累了稳定的客户群,订单多(duo)来自杭州的残联、街道、公益组织等。“升启(qi)”的报价公道,服务又好,在(zai)当地(di)有口皆(jie)碑。

我环顾工作(zuo)室四周,40多(duo)平方米的房间(jian)里摆放着(zhe)各种摄影摄像(xiang)器材,显得有些局促。搁板上(shang)的摄影作(zuo)品和获奖证(zheng)书(shu),见证(zheng)着(zhe)郑正启(qi)和管升声的“高光时刻”。去年,郑正启(qi)在(zai)第(di)七(qi)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摄影艺(yi)术创作(zuo)项目第(di)三名(ming),还成为杭州亚(ya)残运会专业摄影师。

二(er)

王盛蕾和管升声外出拍(pai)摄,我和郑正启(qi)在(zai)手语(yu)翻译平台的帮助下聊了一会儿。

工作(zuo)室时不时有人进出,一位身穿蓝色外卖服的骑手推门进来。当两人用手语(yu)交谈(tan)时,我才知道他是郑正启(qi)的朋友,也才知道他是位听障骑手。他的名(ming)字(zi)叫黄(huang)毅,顺路帮郑正启(qi)捎(shao)些东(dong)西。

说起这位认识十多(duo)年的老友,郑正启(qi)竖起大拇指,说他很能吃苦,人品也好。我想了解黄(huang)毅的故事,便跟郑正启(qi)要了联系(xi)方式。

黄(huang)毅的微信(xin)头像(xiang)是他参加自行车骑行比赛时的照片,是郑正启(qi)拍(pai)的。

和黄(huang)毅再次见面,是在(zai)大关街道的一家(jia)快餐店(dian),黄(huang)毅常(chang)来这里取(qu)餐。帮我们翻译的是“手语(yu)姐姐”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(xin)的志愿者(zhe)支健(jian),是个20多(duo)岁的青年。

在(zai)跑外卖之前,黄(huang)毅在(zai)一家(jia)扇子(zi)厂画了十年的扇面。这份工作(zuo)沉静(jing),不需要太多(duo)沟(gou)通,许多(duo)听障人士都在(zai)从事这样的“手艺(yi)活儿”。

扇子(zi)厂有段时间(jian)经营不景气,黄(huang)毅的收入随之减(jian)少。这时,黄(huang)毅听说一位听障朋友跑外卖收入可观,便想试试。

平日里,他爱运动,骑自行车、越野跑,奖牌放了一抽屉。“跑”外卖,自己(ji)肯定能行!

从一开始兼职到后来全职跑外卖,三年下来,黄(huang)毅成了站点“单王”。

黄(huang)毅点开了手机上(shang)的外卖应用。“103、101、101、112、100”,连(lian)续5天(tian)破100单!

我和支健(jian)朝他竖起大拇指,黄(huang)毅羞涩(se)一笑。

日均配(pei)送80到100单,最高纪录117单,月均近(jin)2000单。这样的成绩,健(jian)全人骑手也要对黄(huang)毅竖大拇指。

不过,黄(huang)毅依然记得第(di)一次送外卖时的慌(huang)乱。

正是午餐高峰时段,这边取(qu)餐等候时间(jian)久,那边顾客催单的电(dian)话又打来了。黄(huang)毅想请服务员帮忙解释,可比划半天(tian),服务员也没明白他的意思(si)。不一会儿,投诉就来了。一个投诉,如果被认定,就意味着(zhe)好几笔订单白跑了。

沮丧、无助,在(zai)黄(huang)毅最初(chu)跑外卖的那段时间(jian),这样的情(qing)绪不时袭来。

向站点的队长和同(tong)事请教,钻研配(pei)送规律,一段时间(jian)的磨合后,黄(huang)毅适应了这份新工作(zuo)。

同(tong)时,他也收获了温暖和感动。

通过外卖应用上(shang)的备注得知黄(huang)毅是听障骑手,有顾客发来长长一段信(xin)息(xi):“小哥,听说你有沟(gou)通障碍,等下就放门卫台子(zi)上(shang)。辛苦了,路上(shang)注意安全!”送餐时,有的顾客还会弯弯大拇指表示(shi)感谢。

我问黄(huang)毅能不能跟他跑一次外卖。黄(huang)毅有些犹豫。他每天(tian)早(zao)上(shang)不到8点出门,跑单很拼,有时要过了半夜12点才收工,一直都在(zai)“赶时间(jian)”。

见我恳切,黄(huang)毅考虑了一下。下午2点到4点,订单相对要少,他可以带我跑一下。

第(di)三次见面,还是上(shang)次那家(jia)快餐店(dian)。担心(xin)我赶不上(shang)他的速度,黄(huang)毅没有选择通常(chang)的“派(pai)单”模式,而是去“抢(qiang)单大厅”抢(qiang)单,这样便可以“抢(qiang)”配(pei)送距离和用时较短的订单。

黄(huang)毅给我发了条微信(xin):“多(duo)注意安全。”我点点头。

第(di)一个订单是去一家(jia)水果店(dian)取(qu)餐,再送往两公里外的一个写(xie)字(zi)楼。

“您好,我是听障人,不能接听电(dian)话,请您耐心(xin)等待……”接到订单后,黄(huang)毅先给顾客发了条信(xin)息(xi)。平台也根据不同(tong)配(pei)送场景设置了“电(dian)子(zi)沟(gou)通卡”,方便听障骑手无障碍沟(gou)通。

黄(huang)毅戴上(shang)头盔,调整好后视镜的角(jiao)度,把(ba)手机固定在(zai)电(dian)动车车把(ba)上(shang),便出发了。我紧随其后。

因为听不到,黄(huang)毅格外注意交通安全。过路口时,观察(cha)好路况再通行。转弯时,伸出手臂,给后车提示(shi)。

等红灯的间(jian)歇,黄(huang)毅看下有没有值(zhi)得“抢(qiang)”的订单。听不到提示(shi)音,黄(huang)毅只能通过不断刷新手机来获取(qu)订单情(qing)况。

健(jian)全人常(chang)用的语(yu)音导航,像(xiang)黄(huang)毅这样的听障人士用不了。刚开始跑外卖的时候,他对周边不熟悉,又用不了语(yu)音导航,便自行熟悉周边路况,甚至(zhi)摸到了不少小区里的近(jin)路。

第(di)二(er)个订单是去药店(dian)取(qu)药,送往附近(jin)的居(ju)民区大关东(dong)六苑(yuan)。

黄(huang)毅的配(pei)送范围在(zai)大关街道周边三公里的区域。跑外卖的这几年,这个小区他不知道去了多(duo)少回。他熟悉小区的楼栋分布,也熟悉哪家(jia)哪户常(chang)点外卖。同(tong)样地(di),居(ju)民也熟悉他,知道他是一位“无声骑士”。

这是个老小区,没有电(dian)梯,要爬楼。许多(duo)外卖骑手不爱接这样的单子(zi),跑上(shang)几单,身体(ti)就吃不消了。可黄(huang)毅来者(zhe)不拒(ju),他把(ba)爬楼当锻炼。他告诉我,最近(jin)在(zai)为杭州的一项马拉松(song)接力赛做准(zhun)备,要跑十公里。

跟着(zhe)黄(huang)毅爬到六楼,送达后转身下楼,我大口喘着(zhe)粗气。

要说黄(huang)毅成为“单王”的秘诀,“能跑”就是之一。接到电(dian)梯房低楼层的订单,黄(huang)毅会选择爬楼,而不是等电(dian)梯,他说这样可以节(jie)省时间(jian)。

又跟着(zhe)黄(huang)毅跑了几单,我的速度渐渐跟不上(shang)了。我跟黄(huang)毅告别,他再次叮嘱我,“注意安全”。

离开杭州之前,我来到“手语(yu)姐姐”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(xin)拜(bai)访(fang)。

门口挂着(zhe)“荷湾·暖咖”招(zhao)牌,走(zou)进去是一家(jia)烘焙坊,香气扑鼻。再往里走(zou),别有洞天(tian),“手语(yu)姐姐”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(xin)的“大本营”就在(zai)这里。

毛董莱是“手语(yu)姐姐”的创始人,她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。

她是重度听障人士,23岁时,通过自己(ji)的努力学会了开口说话。虽然发音有些含混,但(dan)交流已无太大障碍。她勤学苦练,成了专业的手语(yu)主持人,被人们亲切地(di)称为“手语(yu)姐姐”。

十多(duo)年前,毛董莱和几位手语(yu)爱好者(zhe)成立了“手语(yu)姐姐”志愿服务队。后来,志愿服务队升级为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(xin)。如今,“手语(yu)姐姐”由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。

他们中,有支健(jian),还有00后姑娘谭凤玲。

谭凤玲扎着(zhe)马尾辫,眼神(shen)里透着(zhe)股机灵劲儿。手语(yu)翻译专业毕业后,她来到这里工作(zuo)。在(zai)此之前,她已做了一年多(duo)的志愿服务。

服务中心(xin)工作(zuo)间(jian)的电(dian)脑连(lian)接着(zhe)杭州380多(duo)家(jia)银行、医院、车站、社区等公共服务点。听障人士可以在(zai)这些地(di)方扫码,也可以通过“手语(yu)姐姐”平台联系(xi)志愿者(zhe)。

那天(tian)是支健(jian)和谭凤玲值(zhi)班(ban)。

支健(jian)的父母是听障人士,他从小在(zai)手语(yu)环境(jing)中长大,自然就学会了手语(yu)。他曾经是父母和有声世(shi)界之间(jian)的桥梁,现在(zai),他成了更多(duo)人的桥梁。

跟支健(jian)不同(tong),在(zai)读(du)手语(yu)翻译专业之前,谭凤玲没有接触过手语(yu),对听障人士也不了解。

“我就觉得手语(yu)很帅气。”说起为什么读(du)这个专业,谭凤玲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,但(dan)也符合她古灵精怪的性格。

真正和听障人士接触起来,谭凤玲才发现,自己(ji)的手语(yu)还需不断练习。

在(zai)学校,她学的是通用手语(yu)。然而,在(zai)和听障人士的交流中,谭凤玲发现,他们使用的手语(yu)更丰富也更个性化,不同(tong)地(di)区之间(jian)也存在(zai)差异,类似普(pu)通话和方言的区别。

谭凤玲一边说话,手里的动作(zuo)也没停下。这已成了她的“职业习惯”。

听障群体(ti)看起来跟健(jian)全人没什么两样,但(dan)常(chang)常(chang)会因为沟(gou)通问题而碰壁。谭凤玲很高兴自己(ji)能帮助他们跨过一些障碍。

同(tong)时,听障群体(ti)也感动着(zhe)她,“他们很勇敢,很乐观。看到他们那么努力地(di)生活,我就觉得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。”

我跟几位“手语(yu)姐姐”聊起这几天(tian)的采访(fang)经历(li)。无论是“升启(qi)”的三人,还是黄(huang)毅,大家(jia)对他们都不陌生。

升启(qi)工作(zuo)室跟“手语(yu)姐姐”有过不少合作(zuo),是个优(you)质(zhi)的合作(zuo)伙伴,而黄(huang)毅的努力更是让大家(jia)佩服。

离开杭州的那天(tian),又下起了雨。

我发微信(xin)同(tong)王盛蕾告别,她说,下次来一定再去工作(zuo)室坐坐。

我又给黄(huang)毅发了一条微信(xin):“下雨路滑,注意安全。”

黄(huang)毅回复:“有补贴,多(duo)下雨真好。”并附了一个笑脸表情(qing)包。

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在(zai)雨中穿梭(suo)的身影。虽然听不到雨落的声音,但(dan)他能感受风儿拂过面庞,雨滴落在(zai)手上(shang)。从他无声的世(shi)界里,我却听到了绽放的声音,关于梦想,关于成长……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4年07月10日 20 版)

发布于:北京市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