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广东:薛其坤院士捧最高奖 14个牵头项目获殊荣,科技,国家,中国科学院
2024-07-07 04:09:14
广东:薛其坤院士捧最高奖 14个牵头项目获殊荣,科技,国家,中国科学院

薛(xue)其(qi)坤 南科大(da)供图(tu)
马骏和(he)团队 受访者供图(tu)
曾木圣和(he)团队 受访者供图(tu)

羊城晚(wan)报记者黎秋玲李钢(gang)陈亮郑明达林园王丹阳

通(tong)讯(xun)员陈鋆李建平(ping)廖思媚邱清萌华轩郑雪(xue)宜费思迎刘文琴

6月24日,全国科技大(da)会(hui)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(da)会(hui)、两(liang)院院士大(da)会(hui)在京召(zhao)开。两(liang)位院士捧(peng)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分别是85岁(sui)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、61岁(sui)的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薛(xue)其(qi)坤院士。其(qi)中,薛(xue)其(qi)坤院士来(lai)自深圳,现任南方(fang)科技大(da)学校长、清华大(da)学教授。

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重磅(pang)揭晓(xiao)。羊城晚(wan)报记者获悉,广东有53项牵(qian)头或(huo)参与合作完成的成果斩获奖项,其(qi)中牵(qian)头14项、参与39项。这14个牵(qian)头项目(mu)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(二等奖4项)、国家技术发明奖(二等奖1项)、国家科技进步奖(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8项)。其(qi)中,“港珠澳大(da)桥跨海集群工(gong)程”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
最高奖!史上最年轻!

南科大(da)61岁(sui)“掌门人”薛(xue)其(qi)坤:

逐(zhu)梦量子世界,引领立德树人

6月24日,南方(fang)科技大(da)学校长、清华大(da)学教授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薛(xue)其(qi)坤,站上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。61岁(sui)的他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。

薛(xue)其(qi)坤2005年起任清华大(da)学物理系教授,同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2020年起任南方(fang)科技大(da)学副书记、校长,2022年起任粤港澳大(da)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主任。

作为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(ji)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,薛(xue)其(qi)坤是改革(ge)开放以来(lai)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(ji)引领性重大(da)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。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分子束外(wai)延、扫(sao)描隧道显微镜和(he)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超高真空(kong)互联系统,成就了在量子材料(liao)原子尺度可控制备和(he)表征方(fang)面国际(ji)通(tong)用的强大(da)实验技术。在此基础上,他率领团队取得了量子反常(chang)霍(huo)尔效应和(he)界面高温超导的两(liang)项原创性科学发现。拓扑绝缘体中量子反常(chang)霍(huo)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次里程碑性突破,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则开启了高温超导的全新(xin)研究方(fang)向,均在国际(ji)上产生巨(ju)大(da)学术影响。

薛(xue)其(qi)坤两(liang)次受瑞典皇(huang)家科学院邀请在诺贝尔论坛作特邀报告(gao),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,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荣获国际(ji)凝聚态物理最高奖——奥利弗·巴克利奖(2024)、国际(ji)低温物理最高奖——菲列兹·伦敦奖(2022)。目(mu)前,薛(xue)其(qi)坤及其(qi)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(chang)霍(huo)尔效应和(he)高温超导的相(xiang)关(guan)研究中仍不断取得新(xin)的成果,继(ji)续引领着这两(liang)个方(fang)向的国际(ji)学术进展。

2020年担任南方(fang)科技大(da)学校长以来(lai),薛(xue)其(qi)坤通(tong)过制定“明德求是、日新(xin)自强”的校训,确立了南科大(da)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,提出一流新(xin)型研究型大(da)学发展的“三三五方(fang)略”,带领学校成功(gong)入选“双一流”,并成立首个与国际(ji)著名企(qi)业合作的卓越工(gong)程师(shi)学院,不断推动南科大(da)迈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(da)学。

华农4个参与项目(mu)榜上有名

记者还了解到,华南农业大(da)学与多(duo)个单位联合申报的4个项目(mu)榜上有名,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。

其(qi)中,华农兽医学院刘健华教授参与的项目(mu)“可转(zhuan)移多(duo)粘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(qi)传播机制研究”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。该项目(mu)针对畜(chu)禽源细菌多(duo)黏菌素耐药率快速上升(sheng)但机制不明的现象开展研究,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可转(zhuan)移的多(duo)黏菌素耐药基因mcr-1;发现了质粒介导多(duo)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遗传多(duo)样(yang)性;揭示了mcr在“动物—环境/食品—人群”全链条的传播规律,证实了动物使用抗菌药及其(qi)产生的耐药菌可影响到人类病原菌的耐药水平(ping)。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计划的出台和(he)有效实施提供了关(guan)键性科学依据。

华农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李吉跃教授参与的项目(mu)“楸树和(he)闽(min)楠(nan)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(xin)与应用”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该项目(mu)解析了楸树和(he)闽(min)楠(nan)高质量基因组(zu)和(he)种群遗传结构(gou),分生态区建成核心种质库13个;揭示了高生长、耐腐(fu)性等育种目(mu)标性状分子机制,建立功(gong)能标记辅助种质创新(xin)技术;创建良种选育和(he)繁育技术体系,育成不同生态区专适良种33个;创新(xin)了种苗培育技术与栽培模式(shi),提出栽培模7个、审定良种33个、获新(xin)品种11项、发明专利13件、制订标准11项。系列成果有力推动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。

华农资(zi)源环境学院卢瑛(ying)教授参与的项目(mu)“中国土系志与高精度土壤信息网格(ge)构(gou)建及应用”同样(yang)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该项目(mu)首次建立了我国土族和(he)土系划分标准,鉴别了覆(fu)盖(gai)全境的典型土系4351个,出版了1760万字的《中国土系志》,创建了中国土壤光谱库,参与创建全球土壤光谱库,提出了地理环境—光谱特征自适应匹配的土壤光谱预(yu)测新(xin)方(fang)法,发明了土壤三维空(kong)间变异刻画与环境协变量优选新(xin)算法,首次构(gou)建了我国90m分辨率高精度国家土壤信息网格(ge),极大(da)地推动了土壤资(zi)源调查领域的技术进步。

中山大(da)学领衔5项成果获奖

获奖名单中,由中山大(da)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5项科研成果赫然其(qi)上,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。

由中大(da)数学学院胡建勋等完成的“数值(zhi)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”项目(mu)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。项目(mu)组(zu)聚焦辛拓扑与数学物理研究热点(dian),建立了辛流形的双有理等价的二分法分类理论,成果发表在国际(ji)顶尖数学杂志Invent.Math.上,受到国内外(wai)学者重视,为推动人们对由模空(kong)间定义的数值(zhi)几何不变量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中大(da)环境科学与工(gong)程学院仇(chou)荣亮等完成的“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(gong)程应用”项目(mu)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项目(mu)组(zu)聚焦重金属污染农田和(he)工(gong)矿场地的土壤绿色修复及安全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,历经20余年联合攻关(guan),研发了“植物阻隔—植物提取—植物稳(wen)定”“地貌重塑(su)—土壤重构(gou)—生态重建”等技术,创建了完整覆(fu)盖(gai)污染农田和(he)工(gong)矿场地的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安全利用模式(shi),成果在国内23个省(区、市)应用推广,环境、社会(hui)和(he)经济效益显著,为全球土壤污染修复及环境管理提供了中国方(fang)案。

中大(da)孙逸仙(xian)纪(ji)念医院林天歆(xin)等完成的“膀胱癌(ai)精准微创智(zhi)能诊疗技术创新(xin)与推广应用”项目(mu)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项目(mu)组(zu)首创膀胱癌(ai)人工(gong)智(zhi)能数字化诊断新(xin)技术,研发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(qiang)镜系统,打破了技术壁垒和(he)外(wai)国垄断,目(mu)前已在全国600多(duo)家医院应用,全方(fang)位提升(sheng)了我国膀胱癌(ai)诊疗水平(ping)以及患者生存率和(he)生活质量。

另外(wai),中大(da)肿瘤防治(zhi)中心曾木圣等完成的“EB病毒致癌(ai)分子机制与靶向干(gan)预(yu)”项目(mu)捧(peng)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;中大(da)肿瘤防治(zhi)中心马骏等完成的“鼻咽癌(ai)精准防治(zhi)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”项目(mu)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
获奖代表访谈

中肿两(liang)获奖项目(mu)

剑指(zhi)“广东癌(ai)”防治(zhi)

羊城晚(wan)报记者注意到,广东牵(qian)头的14个获奖项目(mu)中,有两(liang)项科研成果“剑”指(zhi)鼻咽癌(ai)这个“广东癌(ai)”,均由中山大(da)学肿瘤防治(zhi)中心(简称“中肿”)牵(qian)头,分别是曾木圣团队的“EB病毒致癌(ai)分子机制与靶向干(gan)预(yu)”项目(mu),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;以及马骏院士领衔的“鼻咽癌(ai)精准防治(zhi)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”项目(mu),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
这两(liang)项成果有何亮点(dian)?于广东乃至(zhi)全球鼻咽癌(ai)患者而言,将有哪些获益?羊城晚(wan)报记者分别专访了项目(mu)负(fu)责人曾木圣和(he)马骏。

曾木圣鼻咽癌(ai)疫(yi)苗有望三四年后进入临床研究

“获此殊(shu)荣,非常(chang)高兴,很激动!”曾木圣24日接受羊城晚(wan)报记者采访时透(tou)露,若顺利的话,三四年后鼻咽癌(ai)相(xiang)关(guan)疫(yi)苗将进入临床研究。

已在鼻咽癌(ai)防治(zhi)领域深耕30多(duo)年的曾木圣,是中山大(da)学肿瘤防治(zhi)中心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(shi),主要(yao)从(cong)事肿瘤病毒感染、致癌(ai)机制与免疫(yi)调控、肿瘤疫(yi)苗研发以及肿瘤分子成像和(he)靶向治(zhi)疗研究。他告(gao)诉记者,此次的获奖项目(mu),希望能为鼻咽癌(ai)预(yu)防性疫(yi)苗的研究奠(dian)定良好基础。

“目(mu)前的研究阶段,在动物模型上做了一些重要(yao)工(gong)作。动物实验显示,鼻咽癌(ai)预(yu)防疫(yi)苗产生的综合性抗体,对病毒感染的预(yu)防作用,效果还可以。”曾木圣说(shuo)。

他感慨道:“鼻咽癌(ai)预(yu)防性疫(yi)苗研究是长期的、艰辛的工(gong)作。一旦成功(gong),将是为数不多(duo)能预(yu)防癌(ai)症的又一个疫(yi)苗。”据他介绍,项目(mu)围绕我国华南EB病毒相(xiang)关(guan)鼻咽癌(ai)高发但缺乏高效筛查手段和(he)上市疫(yi)苗的难点(dian)展开攻关(guan),突破基础科学瓶颈。成果破解EB病毒上皮感染受体50年未解之谜,奠(dian)定EB病毒疫(yi)苗设计分子基础;研制EB病毒候选创新(xin)疫(yi)苗,有望实现EB病毒相(xiang)关(guan)疾病的防治(zhi)。

据介绍,鼻咽癌(ai)又被称为“广东癌(ai)”,每年全球约有新(xin)发患者13万人,接近50%的发病人数在中国,其(qi)中又有近半患者在广东。因此,鼻咽癌(ai)疫(yi)苗研发意义重大(da)。

马骏为鼻咽癌(ai)患者诸(zhu)多(duo)临床问(wen)题给出解法

“这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对我和(he)团队来(lai)说(shuo),是极大(da)的激励与鼓舞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山大(da)学肿瘤防治(zhi)中心常(chang)务副院长马骏接受羊城晚(wan)报采访时表示,针对鼻咽癌(ai)的诊断与治(zhi)疗,项目(mu)实现多(duo)项重大(da)突破,帮助患者解决(jue)了不少实际(ji)问(wen)题,比如早发现肿瘤、提高疗效和(he)降低毒副反应等。

“项目(mu)最大(da)的亮点(dian)就是实用性强。”马骏表示,获奖项目(mu)针对鼻咽癌(ai)患者的临床问(wen)题给出答案,并且(qie)得到了国内、国际(ji)社会(hui)的认可。

他介绍,项目(mu)建立了鼻咽癌(ai)筛查新(xin)方(fang)案,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癌(ai)症早诊早治(zhi)规范(fan);明确了化疗联合放疗的合适时机及方(fang)案,创立了局(ju)部区域晚(wan)期鼻咽癌(ai)增效新(xin)模式(shi),五年生存率从(cong)78%提高到88%;制定了缩小放射治(zhi)疗范(fan)围和(he)豁免同期化疗的减毒治(zhi)疗新(xin)策略,治(zhi)疗后遗症发生率从(cong)46%降低至(zhi)17%。众多(duo)研究成果被国际(ji)指(zhi)南采纳,成为国际(ji)标准,在全球推广应用;提高了中国鼻咽癌(ai)诊疗的同质化水平(ping),也提高了中国鼻咽癌(ai)诊疗的国际(ji)声望。

其(qi)中,鼻咽癌(ai)增效减毒研究成果,有利于提高患者疗效,并且(qie)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在北京协和(he)医院和(he)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内134家和(he)哈佛大(da)学麻省总医院、法国Gustave-Roussy癌(ai)症中心等国外(wai)(北美、欧(ou)洲、东南亚等)19家知名医院推广应用,受益患者达4.5万人/年。

“通(tong)过这些研究,我们培养了许多(duo)年轻的科研工(gong)作者,接力勇攀高峰。”马骏还谈道,经过项目(mu)的锤炼,将来(lai)这些优秀(xiu)的人才可以更好地为鼻咽癌(ai)的临床和(he)基础科研作贡(gong)献。“凡是过往,皆成序章。我也觉(jue)得身(shen)上的责任更重了。”马骏说(shuo),通(tong)过这个项目(mu)的评价申报,团队也厘清了工(gong)作目(mu)标,在鼻咽癌(ai)领域依旧有很多(duo)需要(yao)探索和(he)解决(jue)的问(wen)题,是接下来(lai)的工(gong)作重点(dian)。

发布(bu)于:广东省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