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揭秘“获国”,遗址,姚河塬,考古
2024-07-15 00:54:35
揭秘“获国”,遗址,姚河塬,考古

新华社北京(jing)7月12日电 7月12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千春犹待发华滋——叶嘉莹百周岁(sui)庆生,保姆、学生、诗(shi)友敬话迦陵(ling)》的报道。

西周,中华文明史上的辉煌一页(ye),它(ta)以礼乐昌明、政通人和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,对中国社会(hui)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回溯历史长河,那(na)个(ge)遥远又苍茫、神秘又壮阔的远古时代究竟有着怎样的璀璨辉煌?

2017年4月的一天,宁(ning)夏固原(yuan)市彭阳(yang)县一如平常。一场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在(zai)宁(ning)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(xia),正(zheng)有条(tiao)不紊地进行着。谁也没想到的是(shi),千百年来一直以雄浑质朴示人的黄土之下(xia),居然隐藏着一个(ge)大秘密。

探(tan)方之中,黄土被层层刮(gua)开,一个(ge)古国连同它(ta)的宫殿(dian)、城墙(qiang)、护城壕、渠池系统等逐一显现,被封印了数千年的文明重现人间,史料失载的西周诸侯国——获国,从此(ci)进入(ru)大众视(shi)野。

这是(shi)位于宁(ning)夏固原(yuan)市彭阳(yang)县新集乡(xiang)姚(yao)河村的姚(yao)河源遗址(5月9日摄,无人机照片)。组图(tu)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冯开华 摄

一片甲(jia)骨,名动天下(xia)

谈及7年前的这次发现,姚(yao)河塬考古队领队马强记忆犹新。

那(na)天,烈日当头,他和一群青年考古人在(zai)彭阳(yang)县新集乡(xiang)姚(yao)河村北部一片遗址区展开清理发掘工作。起初,因墓葬盗扰严重,他们对这片遗址是(shi)否还能发现重要文物不抱太大希望,但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(ru),多件重要文物陆续出土。

多年经验告诉(su)马强,眼前这片遗址不简单。于是(shi),一个(ge)更加详尽的考古发掘计划在(zai)他的脑海里迅速形成。经过一次次细致勘探(tan)、清理,越来越多的文物陆续出土,人们对这片遗址的认知也被刷新。

它(ta),占地92万平方米,坐落在(zai)便于防御的断崖之上,黄河支流泾河的毛细血管在(zai)此(ci)交(jiao)汇。依水而建的都城井然有序(xu),在(zai)城墙(qiang)和护城壕庇护下(xia),王室贵族居住在(zai)内城,而环绕四周的外(wai)城则是(shi)平民百姓(xing)的家园,更远处(chu)则是(shi)农田、狩猎场。

它(ta),有着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诸侯国君(jun)家族墓葬区,以及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铸铜作坊区等核心遗址。

它(ta),迄今已出土3000余件文物,品类(lei)繁(fan)多、工艺(yi)精美,有石器、陶器、原(yuan)始瓷器、青铜器、玉器、骨角牙蚌器、刻辞甲(jia)骨等。

如此(ci)重要的遗址,发现初始却没有姓(xing)名。这些留在(zai)人间的残(can)存片段,能还原(yuan)出那(na)个(ge)世界吗?

带着疑惑,马强翻(fan)阅厚重的史籍。“在(zai)史书上,没有发现西周王室在(zai)西北分封诸侯国的记载,所以我们最初对遗址的性质、地位都不确定。”

因其神秘,更激(ji)起考古队员的探(tan)索欲。在(zai)随后的发掘整理中,有30多块甲(jia)骨残(can)片被发现,十几片上还刻有文字。在(zai)其中一片甲(jia)骨上,“曰:甶稼稷卜”刻辞清晰,“稼稷”两(liang)字,更是(shi)其他字的几倍大,突出了对农业生产种植“小米”的重视(shi)。从考古浮选的大量炭(tan)化种子中,“谷子(稷)”正(zheng)是(shi)姚(yao)河塬人群的主要农作物。放大的“稼稷”二字,让今人在(zai)横竖撇捺、一笔一画中,窥见那(na)些鲜活生命的脉(mai)动,那(na)些对丰收望眼欲穿的期待,那(na)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黄土尘封之下(xia),分明是(shi)一群人的家,是(shi)一群人的国,这里有金戈铁马,也有袅袅炊烟。他们到底是(shi)谁?他们从哪儿来?他们又为何消失?

在(zai)姚(yao)河塬遗址发现前,宁(ning)夏地区发现的西周遗址只有一处(chu)——1981年固原(yuan)市出土的孙(sun)家庄西周墓。考古团队对两(liang)处(chu)遗址出土的文物作了比对分析,发现孙(sun)家庄遗址出土的车軎、车轴装饰和姚(yao)河塬遗址出土的一模一样。马强认为,这些青铜器也属于姚(yao)河塬铸铜作坊生产,这座墓葬的主人就是(shi)获侯派出去巡查巡狩的小队长,身先士卒(zu),最终埋葬于此(ci)。

而另(ling)一片甲(jia)骨的发现,揭开了这神秘大墓的一角。

在(zai)编号为M13的“甲(jia)”字形大墓的墓道里,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块卜骨,上面有“入(ru)戎于获侯”的刻辞,意思是(shi)“把抓获的戎人敬献给获侯”。卜骨上的“获侯”两(liang)字,让孜孜探(tan)索的考古队员看到了一丝光亮(liang)。难道,这方寸间真的埋藏了那(na)个(ge)3000年前的谜底?

周灭商(shang)后,广封诸侯,以形成屏(ping)障拱卫周王室。一时间,“溥天之下(xia)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,星罗棋布的诸侯国让周天子势力不断扩张(zhang),甚至抵达东海之滨。但目前发现的史料中,关于周人在(zai)西北的军事活动却只能查到少许,也并没有记载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个(ge)“获国”。

那(na)么,这个(ge)横空出世的“获国”是(shi)否真实存在(zai)?仅凭一片甲(jia)骨和五字刻辞就承认有这个(ge)“获国”是(shi)否客观严谨?考古团队的求(qiu)证之路还很(hen)漫长。

经过8年的考古调查、勘探(tan)、发掘和研究工作,考古队确认姚(yao)河塬城址面积92万平方米,清理发掘城墙(qiang)、护城壕、诸侯国君(jun)家族墓地、普通平民墓地、宫殿(dian)建筑基址、铸铜作坊、水网、道路等重要遗迹。根据对姚(yao)河塬遗址墓葬区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碳十四测年,以及对出土器物的断代等结果表明,姚(yao)河塬遗址从商(shang)代晚期延续到春秋早期,时间跨度长,内涵(han)丰富。典型的西周国君(jun)墓葬——“甲(jia)”字形大墓和竖穴土坑(keng)墓,以及象征(zheng)王权的青铜铸造作坊等,进一步佐证了获国的地位。

“获国遗址的等级和周王室在(zai)东方分封的齐、鲁、燕(yan)等是(shi)一致的,只不过规模稍小,但它(ta)的好处(chu)在(zai)于‘五脏(zang)俱全’。我们在(zai)其他西周诸侯国没有发现的元素(su)这里都有,感觉像是(shi)把西周都城该有的布局和文明要素(su)全部打包转(zhuan)移(yi)到了这里,对于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诸侯国布局有重要意义。”马强说。

在(zai)姚(yao)河塬遗址未发现前,大家普遍认为,周人在(zai)西周中期便向东退守,逐渐失去了对西北的控制。而姚(yao)河塬遗址的发掘,充分体现了周人在(zai)西北地区的军事扩张(zhang)。六盘(pan)山(shan)下(xia)的获国,在(zai)西周早期就被分封,并一直存续到春秋早期,贯(guan)穿整个(ge)西周历史。西周末年,犬戎兵临镐京(jing)城下(xia),杀周幽王于骊山(shan),周平王被迫(po)迁都洛(luo)邑,开启春秋战国时代。在(zai)此(ci)之前,获国一直为周王室镇守西北疆(jiang)域。

姚(yao)河塬遗址的发现,对研究西周王朝(chao)的政治格局、周王室与西北边陲(chui)地区的关系具有空前意义。因其重要性,姚(yao)河塬遗址集齐了考古界的全部奖项(xiang),如2017年入(ru)选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2018年获得“田野考古二等奖”,2020年入(ru)选“中国考古新发现(亦称六大考古发现)”,2022年入(ru)选“新时代百项(xiang)考古新发现”等,这在(zai)国内遗址中也属罕见。

2017年,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评委(wei)专家给予姚(yao)河塬遗址“五个(ge)最西北”的高度评价,即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、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、最西北的甲(jia)骨文发现地、最西北的原(yuan)始瓷器出土地、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。

西周往事,以殷(yin)制戎

从2017年到2024年,两(liang)千多个(ge)日出日落,姚(yao)河塬已成为考古团队生活的重心。

经过孜孜不倦的深耕,马强又有了重大发现:获国国君(jun)很(hen)可(ke)能是(shi)殷(yin)人,而非周人。腰坑(keng)、角坑(keng)、殉狗、殉人、殉牲(sheng)等埋葬习(xi)俗,商(shang)式簋、鬲、盆(pen)等出土器物,锁定了获国国君(jun)是(shi)殷(yin)遗民群体。眼下(xia),他的新书《以殷(yin)制戎:泾水流域商(shang)周聚(ju)落与社会(hui)研究》正(zheng)在(zai)筹备(bei)中,这些年考古勘探(tan)、分析研究的新成果将在(zai)书中系统呈现。

如果真的是(shi)殷(yin)人,周灭商(shang)时他们遭(zao)遇过什么?是(shi)什么原(yuan)因促使(shi)他们从河南移(yi)民来到宁(ning)夏?这段往事,在(zai)姚(yao)河塬遗址里能找到答案吗?

从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来看,西周的统治者不像殷(yin)商(shang)那(na)般血腥嗜杀,建国伊始,周天子便向民众展示了其仁慈宽厚的一面。孔子对此(ci)曾感叹(tan):“郁郁乎文哉(zai)!吾从周。”后世帝王也都推崇(chong)周礼作为文治典范。周灭商(shang)后,不但没有将殷(yin)人赶尽杀绝,反而给一部分殷(yin)民分封土地,让其镇守危机四伏的西部疆(jiang)域。

获国所在(zai)的固原(yuan)市,在(zai)西周时期被称为“大原(yuan)”(或“太原(yuan)”),是(shi)华夏民族劲敌猃(xian)狁、戎人等的地盘(pan)。马强等人认为,周王室把殷(yin)遗民安置(zhi)在(zai)西北的姚(yao)河塬,既让他们远离王都,避免起兵反抗威胁到“自己人”,也是(shi)利用他们作为军事前哨和戎人对抗。

据史料记载,周穆王和周宣王都曾发起过对戎狄的征(zheng)讨和平叛。无奈,敌方实力强大,不仅未能获胜,反而在(zai)多年的拉锯(ju)战中耗(hao)伤国力,最终亡于戎人之手。《史记》中也有描述:周避犬戎难,东徙洛(luo)邑。

“以殷(yin)制戎”的推论源自遗址中丰富的文物佐证。“如果没有姚(yao)河塬遗址,这些推论都很(hen)难成立。”马强说。

首先,姚(yao)河塬遗址所处(chu)的地理位置(zhi)决定了获国人不得不直面戎人等异族。国都选址在(zai)便于防御、水源充足的断崖之上,且(qie)高筑城墙(qiang)、深挖壕沟,军事壁垒性质明显。

其次,高等级墓葬区内用于陪葬的马匹数量高达120多匹,在(zai)铸铜作坊区等地还发现了被食用过的马骨。“马匹在(zai)当时是(shi)重要的战略(lue)资(zi)源,但获国在(zai)马匹使(shi)用上异常慷慨,且(qie)碳氮(dan)稳定同位素(su)测试结果显示,这里的马匹是(shi)人工喂养和放养并存。我们推测,获国很(hen)可(ke)能是(shi)西周王室的一处(chu)养马基地。”宁(ning)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、动物考古学专家侯富任说。

最能够让考古学者认定获国国君(jun)是(shi)殷(yin)人的证据,则埋藏在(zai)高等级墓葬中。

这些墓葬聚(ju)集在(zai)遗址区北部最高处(chu)。海拔1636米的高地上,分布着大大小小40座西周墓葬,面积约8000平方米。诸侯国四代国君(jun)的家族墓被精心设计在(zai)核心位置(zhi),2座春秋时期祭祀(si)坑(keng)和用于陪葬的6座马坑(keng)、6座车马坑(keng)以及壕沟等将整个(ge)墓葬区环绕在(zai)内。

考古队员发现,几乎所有的墓葬底部中央,在(zai)棺椁之下(xia)墓主腰部位置(zhi),都被有意挖出一个(ge)坑(keng),考古界称其为“腰坑(keng)”,里面皆有完整的犬骨。这些狗,以两(liang)只前腿绑缚在(zai)后背上的奇特姿态殉葬。而“腰坑(keng)殉狗”是(shi)殷(yin)人葬俗,这是(shi)证明“以殷(yin)制戎”的直接(jie)证据。

“墓葬中发现的殉狗大多不超过两(liang)岁(sui),最大的也不超过三岁(sui)。我们推断,当时存在(zai)一个(ge)职业,专门饲(si)养用于殉葬的狗。”侯富任说。

除了“腰坑(keng)殉狗”的殷(yin)人葬俗外(wai),马强还发现了另(ling)外(wai)一些极其特殊的墓葬形制。比如:在(zai)四代国君(jun)家族墓中,主墓与亲属墓通过未挖到底部的过道相连,这在(zai)国内尚属首次发现;陪葬马坑(keng)内,下(xia)层马骨排列整齐,上层则普遍散(san)乱,异于主流葬俗;“刀把形”马坑(keng)旁有一人殉葬,正(zheng)处(chu)于“刀把”位置(zhi);多座墓葬中的人骨在(zai)下(xia)葬时便被散(san)乱分布在(zai)棺室、椁室和二层台等处(chu),属于“碎骨葬”;陶器等陪葬品也都被随意打碎并散(san)乱埋葬,属于“碎物葬”……

特殊的丧(sang)葬形制,大气磅礴(bo)的城郭,精美丰富的文物遗存……尽管西北边陲(chui)生存艰难,创造这一切的获国人,仍然严谨谋划、蓄力发展。从荒芜到繁(fan)茂,从异乡(xiang)到故土,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,殷(yin)人涅槃(pan)重生为获人,一代又一代,在(zai)各自的位置(zhi)上尽职尽责(ze)。

干戈从未止息,但四海已视(shi)同一家。重生的获国还敞开胸怀接(jie)纳了其他飘零的族群。同是(shi)制作陶罐(guan),但不同的纹样、肌理、造型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元素(su),代表着不同人群的审美或意志。马强发现,获国出土的各类(lei)陶罐(guan)中,有商(shang)周文化,还有寺洼文化、刘家文化、本土文化等,这说明在(zai)很(hen)长一段时间内,这些来自不同文化属性的人们聚(ju)集在(zai)姚(yao)河塬一带,交(jiao)流互(hu)鉴、和谐共处(chu)。

“也许获国的殷(yin)人最终走向了周王室的对立面,才导致了西周的灭亡。”马强说。尽管仅仅是(shi)猜测,但是(shi)这也正(zheng)是(shi)现代考古的意义所在(zai)。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,因为无数的考古发现研究变得生动丰满;历史脉(mai)络(luo)里破碎流逝的细节,因为无数的遗址遗物变得清晰准确;历史长河里散(san)落的人类(lei)文明,因为无数人的敬仰传承变得生机勃勃。或许在(zai)不远的将来,马强的这个(ge)大胆(dan)猜测能得到考古实物的证实。

“百工”兴盛,熠熠生辉

一把象牙梳(shu),在(zai)文物修复师手中复活。梳(shu)齿细密,阴刻饕餮纹,饕餮眼部镶嵌象征(zheng)王权礼器的绿松石,彰(zhang)显权威。上古神兽目光如炬,这只见证过神秘获国的眼睛,历经数千年依旧在(zai)凝(ning)望。

安定下(xia)来的获国人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凿渠而饮,耕田而食,慢慢积蓄力量,创造更加多元的文明。这里出土的玉器造型多样,有璧、璜、蚕、牛、鹿、螳螂等;骨笄、骨簪、骨镞、骨制护甲(jia)的制作十分精良(liang);镶嵌螺钿的彩绘漆器、蚌壳制品构思巧妙,鲜活地展现了制作者高超的审美和惊人的匠(jiang)心——这是(shi)获国留给世界的一份礼物。

当庞大的城池、完善的防御、幽深的墓坑(keng)毫无保留地呈现在(zai)考古队面前时,新的谜团又接(jie)踵而至。这群远古先民借助什么样的工具来实现这一切?仅仅是(shi)挖掘那(na)些深达十几米的墓葬坑(keng),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?

姚(yao)河塬考古队队员程江(jiang)维介绍(shao):“当时青铜冶炼技(ji)术只掌握在(zai)王室工匠(jiang)手里,生产的青铜器数量有限,所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大多使(shi)用骨器、石器、木器。”那(na)么,当时的青铜用来做什么?

铜与锡、铅等金属熔炼而成的合(he)金即青铜,十分珍贵,不易获得,古时被称为“金”“吉金”,常用于制作礼器、兵器。程江(jiang)维介绍(shao),不同的青铜器物所需硬度不同,需要工匠(jiang)按一定比例配置(zhi)铜、锡、铅等金属料块,稍有差池,很(hen)可(ke)能就功亏一篑。无法(fa)保证百分百冶炼成功的工匠(jiang)们,只好求(qiu)助于神灵庇佑(you)。考古工作者在(zai)殷(yin)墟、获国以及其他商(shang)周遗址区的铸铜作坊中,都曾发现过用于占卜的甲(jia)骨残(can)片。由此(ci)可(ke)见,“迷信”的商(shang)周人在(zai)每次重大铸铜活动前,都要由贞人主持祝祷占卜,求(qiu)得冶铸成功。

在(zai)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铸铜作坊遗址内,有水渠、取(qu)泥坑(keng)、储泥坑(keng)、烘范窑、工棚等遗迹,还出土了大量陶范残(can)片、铜刻刀、骨锥、熔炉、砾石等遗物。据此(ci)推断,获国已经拥(yong)有了一条(tiao)铸造青铜的完整产业链,并且(qie)技(ji)艺(yi)高超,普遍使(shi)用“范铸法(fa)”铸铜,花纹刻制极为讲究。

“这样完整的西周铸铜作坊,目前在(zai)全国范围(wei)内考古发现的不超过十处(chu)。”马强说,其被称为“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”,是(shi)实至名归。

宁(ning)夏博物馆曾举办过一场“探(tan)索获国”文物展,展出的青铜器有兵器、礼器、车马器等。其中一件外(wai)形类(lei)似马桶、饰有兽纹的青铜车轴饰,以及类(lei)似风扇、内有金属弹丸(wan)的青铜车銮铃等,让观众感受到文物之美。按《周礼》的规定,诸侯在(zai)祭祀(si)、宴飨、随葬时使(shi)用七鼎六簋。令人遗憾的是(shi),由于遗址曾被严重盗掘,作为礼之重器、象征(zheng)权力的鼎和簋,只发现了一只鼎足。

除了备(bei)受瞩目的铸铜作坊,姚(yao)河源遗址还发现了制陶作坊,推断还有制骨作坊。考古队员还发现,在(zai)纺(fang)织(zhi)业方面,养蚕缫丝、纺(fang)麻织(zhi)布、设计缝制,获国人都能轻松胜任。骨制打纬刀的发现,让人们意识到获国人甚至还在(zai)使(shi)用原(yuan)始纺(fang)织(zhi)机器,这也证实了甲(jia)骨文中“百工”的记载。可(ke)以想见,3000多年前生活在(zai)这里的人们,以高超的审美和惊人的匠(jiang)心装点细节,让生活明朗、万物可(ke)爱。

“丝路”滥觞(shang),文明交(jiao)融

从姚(yao)河塬遗址出土文物来看,考古人员发现,周人与西域确实存在(zai)交(jiao)流。

西域,在(zai)很(hen)长一段时间内,是(shi)遥远的象征(zheng)。天然的地理屏(ping)障阻碍了“东西方”人们的交(jiao)流。在(zai)汉朝(chao)张(zhang)骞“凿空”西域之前,人们对西域了解甚少。

其实早在(zai)西周,就有周穆王西征(zheng)会(hui)见羌(qiang)人部落首领西王母的传说。古时候车马很(hen)慢,但是(shi)周王朝(chao)的目光一路向西,脚步穿过大漠、天山(shan)、昆仑,来到了若羌(qiang)、楼兰、龟兹等地。

商(shang)贸开始萌芽,一条(tiao)东西往来的大动脉(mai)悄(qiao)然而动。

获国所在(zai)的固原(yuan),自古便是(shi)丝路重镇,融合(he)了波斯、古希腊与中华文明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银壶(hu)便出土于此(ci)。

马强认为,不少珍稀物品就是(shi)通过这条(tiao)商(shang)贸之路来到获国的。在(zai)姚(yao)河塬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区中,出土了不少当时中原(yuan)地区没有的器物,有来自西域的费昂斯珠、玛瑙、和田玉,沿海地区的海贝,东南亚和美洲地区的貘形铜饰等。更令人称奇的是(shi),从出土的器物碎片中,文物修复师拼出了几只华美的原(yuan)始瓷器,细腻薄胎,附着透明釉料。当时的固原(yuan)地区没有这类(lei)工艺(yi),它(ta)们都来自千里迢迢之外(wai)的浙江(jiang)沿海一带,走的正(zheng)是(shi)早期丝绸之路。

早期丝绸之路的形成,远比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,设立敦煌、酒泉、武威、张(zhang)掖等四郡要早得多。据马强介绍(shao),在(zai)商(shang)朝(chao),我国南方的丝绸就通过这条(tiao)路运往北方。驼(tuo)铃声声,马蹄阵阵,行色匆匆的商(shang)队带来了丰富的物资(zi),同时也带来各地先进的生产技(ji)术。

“商(shang)周时期的青铜车铸造技(ji)术是(shi)从西方传过来的,在(zai)向东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改造,从圆饼形车轮的独轮车逐渐演变成带辐条(tiao)的多轮车。”马强介绍(shao)说,我国车马坑(keng)初现于商(shang)代晚期,距今不过3000多年,而伊朗、阿富汗等地在(zai)7000多年前就已经有青铜车。而从DNA全基因组研究来看,“获国”的马匹起源可(ke)能是(shi)当时的哈萨克(ke)斯坦,在(zai)向东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杂交(jiao)改良(liang)。

种种迹象表明,夏商(shang)周时期的中华文明,就已呈现开放包容的姿态,文明交(jiao)流的深度和广度早已超乎我们想象。

随着姚(yao)河塬遗址发掘工作的推进,一山(shan)一水,一人一事,一草一木,关于“获国”的种种传奇以鲜活如初的面貌向我们走来,有根有据,有形有意,绵延不断地涵(han)养着今人的精神世界。

发布于:北京(jing)市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